七十年前,江阴有那么一群中学生,他们和已经踏入中央大学的学长们一起,突破重重障碍,在中山公园门口,办了一个暑假图书馆,供市民阅读。他们自称为“江阴同学会”。正是这个小小的暑假图书馆,彻底改变了其中一名高二学生一生的命运。这名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之父”。他的名字和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理念,响彻中国教育界。他,就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家国破碎入读南菁“我出生在江苏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城里”。说起故乡,顾明远常常以这句话开始他的回忆。年10月14日,顾明远出生在江阴城里一户小康之家。祖父是茶庄伙计,父亲是中学老师。可好景不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祖父失业在家。此时,顾明远父母离异,父亲另组家庭。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面对上有公婆,下有幼子的困境,顾明远母亲以特有的坚韧,里外操劳。身兼父职的顾明远母亲,用女性独特的温柔与爱,弥补了这个破碎家庭带给儿子的伤害。幼时的顾明远体弱多病,在他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守候在他身旁。年,十三岁的顾明远踏进了名校“江苏省立第九中学”的大门,开始了他六年的学习生活。“省立九中”的前身,是由清朝末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创办的南菁书院,始建于年。在这所曾是江苏全省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的名校里,章臣顺、李成蹊、吴菊辰等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在少年顾明远的心中埋下了从事教育的种子。其中一位年轻的数学老师胡静莲,更是让顾明远至今难忘。胡静莲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忱,在年仅十六岁的顾明远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在“江阴同学会”中接受到的新思想以及阅读到的进步书籍,更是对顾明远今后的学习、教育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投身教育苏联深造年,顾明远中学毕业,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无奈与之失之交臂。为了贴补家用,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到上海私立荣海小学当了教员。可没想到,这个迫于生计的机缘,却坚定了顾明远一生从事教育的决心。年,顾明远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带着一纸通知书,一路北上的顾明远,由此迎来了人生新的篇章。在北师大学习的两年,顾明远得到侯外庐、董渭川等各大名师的指点。其中《外国教育史》等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为顾明远今后从事比较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年8月下旬,经过十天的长途跋涉,顾明远和三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当时的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始为期五年的学习深造。面对全俄语的教学和课堂讨论,二十二岁的顾明远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苏联同学一天可以读完的书,中国留学生花上两三天也读不完。因此,熬夜学习成了顾明远每天的日常。也正是这五年异常艰苦的留苏经历,让他从此打开中国教育学界的一片新的领域。年,留苏回国没两年的顾明远,被派到钱学森曾就读过的北师大附中负责初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一待又是四年。当时,年轻气盛又受苏联教育影响的顾明远,对学生要求分外严厉。直到一位学生的出现,让顾明远慢慢改变了严厉的教育方式。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顾明远深切体悟到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真谛。在北师大附中这四年的教育实践,让顾明远渐渐发现,苏联教育尽管有值得借鉴之处,但全盘照搬的结果必然是水土不服。如何总结苏联等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到教育实践工作中去,成了顾明远今后不断研究的课题。创办刊物学生为本年,一次机缘巧合,顾明远参与创办教育刊物《外国教育动态》。这是一本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著作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动态等内容的杂志。从此,顾明远跳出国内和前苏联的圈子,开始触及到世界教育发展的脉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本杂志,把顾明远卷入了那场长达十年的动乱与浩劫,直至“文革”后,这本刊物仍然停刊。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成立,顾明远出任所长。即将年过半百的他,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外国教育动态》杂志正式复刊。顾明远索性亲自出任主编,并请来宋文宝、况平和、曾昭耀,甚至自己的爱人周蕖参与到《外国教育动态》的编辑工作中来。年,《外国教育动态》更名为《比较教育研究》。可以说,《外国教育动态》的成功复刊,直接催生了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年,新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专著和教材——《比较教育》的出版,作为主编之一的顾明远,在中国比较教育研究领域奠基人的地位由此确立。年,教育部师范司委托北师大教育系为中等师范学校编写教育学教材。在比较教育的视野下,顾明远在这本原本并不起眼的中师《教育学》教材中,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当时轰动了整个教育界的观点。年,顾明远再次撰文提出,“在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主人翁感。”顾明远的这篇文章引起教育界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