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网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伟大征程中,国家高新区建设是一项创举,江阴高新区“国批”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一创举的现实价值、历史贡献与世界意义。
起锚:跻身“国家级”,开启新征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硅谷等产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创办高新区的建议。紧接着,一批具有开创精神的科研人员开始尝试走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道路,为兴办高新区奠定了社会基础。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后更名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个月后,以促进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商品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高新区发展为目标的“火炬计划”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三十余年来,中国高新区建设从酝酿试点到创建成长,从稳步发展到二次扩张,从升级转型到三次创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典型代表。三十余年的演变,无论是增量改革的模式,还是做大产业体量再注入科技内涵的路径,都鲜明地体现了区域发展与具体国情互动契合的“中国经验”特征。国家高新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科技园区,更是追求产业和经济规模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复合价值的典范。
▲江阴国家高新区揭牌现场
江阴高新区跻身“国家级”的乐章,是在年8月18日正式奏响的。这一天,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和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共同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幕。来自海内外的千余位嘉宾,共同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在21世纪的历史坐标轴上,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此前一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对世界GDP增量的第一大贡献国,如何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成为下一个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此后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事业开启了新篇章。此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样的宏观形势意味着江阴高新区的建设必须着眼于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走“创新经济生态”的全面发展之路,实际上,这也是国家和省部领导的瞩望—在江阴高新区建设动员大会上,万钢提出六点要求:
一要突出推进自主创新,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高新区建设的核心战略,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二要突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三要突出公共服务,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四要突出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和加快成长的良好环境;五要突出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六要突出扩大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风正一帆悬,江阴高新区新的征程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这艘扼守长江锁钥的巨轮,又将起锚远航。
扬帆:推动二次创业,实现蝶变腾飞
就当时的客观条件来说,江阴高新区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国字头”的高新区序列中,它很年轻;所辖面积不过53平方公里,只有江苏44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均面积的三分之一。然而,浸润着奔腾不息、气势如虹的长江文化,高新区人一向敢想敢试、敢创敢闯、敢超敢干。“国批”元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新的战略部署和发展机遇,高新区明确“人才引领和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三个“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按照国务院批复中“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总体要求,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的“四位一体”建设目标为指引,迅速启动并完成了新一轮产业和空间布局规划的修编。
在53平方公里范围内,江阴高新区科学系统地规划布局了五大先进制造业主题产业园(沿江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及高端制品、高端智能装备、融合通信装备及材料、现代中药及生物新药产业园)和现代服务业“三区三轴带”(总部经济集聚区、高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和长江路城市经济带、创新大道城市经济带、芙蓉大道城市经济带),加快构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开启了以产业转型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新征程,以弄潮儿劈波斩浪的豪迈气魄,在“弹丸之地”实现了产业与经济的“爆发式”成长。高新区不仅以江阴全市5.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四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江阴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更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和本土企业高新化”和“以人才引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育成化”的特色转型发展道路,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创新发展先行者。兴澄特钢、法尔胜、长电科技、天江药业等一大批鼎鼎有名的行业巨头在这方创新创业的热土上聚集;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特钢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世界上最大的桥梁缆索生产基地等众多令人瞩目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在这个年轻的高新区诞生。
与此同时,江阴高新区按照“产城一体、精明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策应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以国际化的眼光和现代化的标准,拉开“骨架”,拓腾空间,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全力打造滨江山水科技新城,为产业创造发展空间,为市民营造宜居环境,为城市提升品质形象。
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江阴高新区等8个江苏省内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自创区的诞生,意味着这片自古繁荣富庶的沃土再次焕发生机,标志着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为特色、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如果说,年在新批国家高新区中第一个摘得“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称号并顺利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考核验收,意味着江阴高新区通过了“国批”以后的第一次大考,那么,从年列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年获批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则是江阴高新区发展历程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源的国家战略,让“国字号”的高新区迎来了转型提升的最佳契机,激荡起了新一轮创新驱动、先行先试的发展热潮。
▲中信泰富特钢
▲长电科技
▲法尔胜
▲天江药业
对于江阴高新区来说,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不但要搞科技创新,还要引领更大区域的创新驱动发展;不仅要注重技术层面的创新,还要注重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试;不再是“独善其身”,更要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当昔日的创新创业热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手攥列入国家发展轨道的“政策红利”,如何抢抓发展机遇,主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摆在江阴高新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他们的答卷上这样写道:以培育和引进领军型企业、旗舰型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创新创业为重要支撑,以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为主攻方向,更大规模集聚创新核心要素,更大力度引进重特大项目,更高标准建设一流高新区,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国家高新区和苏南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
远航:“三高三新三区”,奏响时代号角
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大会指出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在快车道上一路疾驰的江阴高新区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
这一年,时任江阴市委常委的陈兴华正式担任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他和江阴高新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意识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落实江苏省委、无锡市委、江阴市委的决策部署,回答好这样几个根本问题:江阴高新区,究竟要“高”在哪里?“新”在何处?高新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行动指南是什么?履新后的陈兴华没有着急点着上任后的“三把火”,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他决定用脚力摸清“家底”,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创新难题、民生需求等方方面面做全面调研。
基于大量丰富的一手调研材料,陈兴华指出,自年成立以来,经过一届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矢志发展和一代代奋斗者的探索创新、不懈努力,江阴高新区实现了从江阴经开区到省级经开区、从省级经开区到国家级高新区、从国家级高新区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三大跨越,综合实力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园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江阴高新区弥足自豪的成绩。
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竞相发展的企业集群、全省领先的诺奖板块、政企同心的发展环境、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是江阴高新区争先进位、良序发展的根基。不过,高新区人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高新区自身的优势正在缩小,面临的挑战逐渐加大,国内外园区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制造业争夺战,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从国内看,全国各地开放园区的发展定位、产业布局、扶持政策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去那种靠“拼资源、拼优惠、拼政策”就能吸引投资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发展大势,浩浩荡荡,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高新区开启“高”“新”发展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目标,校准发展路径,坚定发展导向。
经过广泛调研、综合比较、深入学习和全面思考,江阴高新区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高”“新”发展的各项要求,全面扬长补短、齐心合力攻坚,提出全力打造“产业层次高、转型动能新、改革开放水平高、生态建设成效新、民生福祉高、园区形象新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美丽和谐幸福区”的建设目标。
所谓产业层次高,就是要建设“高”“新”特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升级,强攻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发展,构建产业结构优、企业发展好、潜力后劲足的产业强区新模式,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所谓转型动能新,就是要培育“高”“新”驱动的创新引擎,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建好各类创新平台,突出创新人才集聚,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所谓改革开放水平高,就是要激发“高”“新”内涵的发展活力,全面深化集成改革,深度拓展对外开放,积极践行经营理念,不断增强园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所谓生态建设成效新,就是要提升“高”“新”品质的宜居环境,坚持“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更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开展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红利、绿色福利。
所谓民生福祉高,就是要创造“高”“新”温度的美好生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增收富民,提升保障水平,优化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所谓园区形象新,就是要塑造“高”“新”颜值的现代风貌,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精品工程,塑造园区形象的精美名片。
“三高三新三区”的发展目标,以高远站位和宏观视野为江阴高新区这艘乘风破浪的巨轮规划了远航的蓝图,成为它无往不利的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