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霜序映朝霞
飞雁连天落日缺
九月
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凉秋、霜商、商序:是指秋末,农历九月。
深秋的代表最为突出的就是落叶,深秋季节树木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使体内的细胞质由液态向胶态转变以增强其抗逆性。一片片落叶成为了深秋来临的象征,代表深秋落叶的诗句有曹丕的燕行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方伊琪深秋
配器以吉他与弦乐为主,富于古典浪漫而忧郁的情趣,是一首classicalpop风格的流行歌。
秋霜早经醉了丹枫片片落叶添秋意重
独缅怀当日旧梦
星光点点挂满天空蟋蟀高歌声声远送
如此清夜如梦
明月照明月照枫叶红像野火像野火烧幻梦
我只想我只想摘一片收在记忆之中
明月里明月里几度逢为我编为我编秋夜梦
我今宵我今宵立风里
今夜秋色谁与共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暮秋:是指秋末,农历九月。
暮秋是指秋末,农历九月。三国魏曹植《迷迭香赋》:芳暮秋之幽兰兮,丽昆仑之芝英。《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说唐》第三回:这时正值暮秋天气,西风飒飒。冯至《伍子胥》七:时节正是暮秋,但原野里的花草,仍不减春日的妩媚。
穷秋:指农历九月。
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之一: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唐韩愈《鸣雁》诗: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唐王昌龄《旅望/出塞行》: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唐陆畅《下第后病中》:献玉频年命未通,穷秋成病悟真空。笑看朝市趋名者,不病那知在病中。
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元耶律楚材《和冲霄韵》之三:天涯索寞正穷秋,衰草寒烟无尽头。
清蒋士铨《桂林霜·移帐》:穷秋才换小阳春,盻不见梅花信。
菊月:农历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时期,古人称之为菊月。
季秋、晚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
《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唐吕岩《鄂渚悟道歌》:纵横天际为闲客,时遇季秋重阳节。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六:时节是季秋,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而又连日快晴。
杪秋:晚秋,农历九月。
《楚辞·九辩》: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唐魏徵《暮秋言怀》诗: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唐柳宗元《秋晓行南谷经荒村》诗: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明刘基《九日舟行至桐庐》诗:杪秋天气佳,九日更可喜。
三秋:农历九月。
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三季,即九月。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③指孟秋,仲秋,季秋。
暮商:即暮秋。商音属秋。《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秋,暮商,杪秋。
《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宋史·外国传四·交址》:去岁秋末抵交州境,桓遣牙内都指挥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人至太平军来迎。
霜序:释义为晚秋季节,也是九月的别称。
唐魏徵《五郊乐章·雍和》:式资宴贶,用调霜序。
唐宋之问《早入清远峡》诗: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辉。
元冯子振《十八公赋》:缘是指凉亭,顺霜序,昕关掣,晴岭翥。
朽月:释义为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玄月、青女月、三孟秋:释义为中国古代对农历九月的一种别称。
《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
唐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诗:“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指秋天的月光。
《文苑英华》卷一○九引唐魏璀《捣练赋》:“黄金釵兮碧云髮,白素巾兮青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