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油料套利报告 http://www.youzhixingye.com/yzhyfx/12867.html“精致语文”,不是对语文的修饰,“语文”的前面加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精致语文”的全称应该是“精致的语文课堂”,这是我的追求。——写在前面的话
“精致语文”的提出,完全是一个偶然。
那是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我跟校长夏青峰先生(时任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校长,现任北京中学校长)闲聊,夏校长问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什么规划,我说,就只想有一张宁静的书桌,读读书,教教书。夏校长说,你写了那么多文字,为什么不整理整理,出一本书呢?我总觉得,自己距出版专著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夏校长鼓励我,说可以先着手整理文稿,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当晚,我打开电脑,把近两年写的文字进行归类、筛选、统计,居然有30万字!我自己都有点不相信,再统计一遍,确实。仿佛就是一个老农,无意间检点自己的仓库,原以为就是点陈谷子烂芝麻,结果却发现了一个粮囤,我自己受了鼓舞,于是开始考虑书稿目录的编排,初步打算分这么几个板块:“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课堂”、“我的语文观察”、“我的语文反思”、“我的语文随笔”,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就是“我的语文课堂”,收录了14个获奖课例,并附有名师的课堂点评。
因为存货比较充裕,书稿从筛选文章到编排成型,只花了我两个礼拜的时间,朋友们都夸我“快手”,其实,这哪里是快手啊,还不是因为平时做了有心人,积累得充分些罢了。
书稿成型了,跟出版社的出版意向也谈妥了,需要敲定一个书名。
我想,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头胎,总要取个靓靓的名字才好。这个名,应当既能提炼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能表达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苦思冥想,不断否定,实在想不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书名来。于是求教几个好友,把书稿电子稿发给他们,请旁观者读读原始书稿,帮忙想一个好书名。陆陆续续的,朋友们的建议信息反馈过来,其中,刘铁梅老师的建议让我眼前一亮,刘老师说,看你的课堂实录,我觉得你一直在努力追求语文课堂的精致,不如就叫《精致语文》吧?
于是我的第一本书,就叫《精致语文》。
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就是“精致语文”。
为了把“精致语文”这四个字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践,我在书稿的第一部分“我的语文理念”一章,安排了这样一组文章:
《精炼的教学语言》、《精妙的文本拓展》、《精当的穿插引进》、《精细的文本研读》、《精到的单元复习》、《精实的学生活动》、《精心的课堂提问》、《精彩的零言碎语》、《精密的命题设计》、《精美的对立统一》、《精要的课堂反思》。
当初的想法,就是在实践和实战的层面,把“精致”这个词语的远亲近邻,统统邀约到位,也不枉“精致语文”。
是不是有点意思?别人都是先有理念,再有实践,然后出成果,而我是相反的,先下蛋,然后研究蛋,提炼出下蛋的经验来。
有一次,我上了一节示范课,互动交流环节,有老师诚恳建议,徐老师,您作为“精致语文”首倡者,今天课堂上有个学生读错了一个字,而您没有纠正他,这是不是不够“精致”?我一时间没有能回过神来,这个老师的质疑似乎是对的,是啊,学生读错一个字,你不纠正,不是课堂的瑕疵么,有瑕疵,就是“不精致”么。其实,这个老师把“精致”同“完美”等同起来了。
首先,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堂,换句话说,如果有一节课,真的看起来很完美,那它可能就是假课。
其次,“精致”体现的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态度:精雕细刻。课堂的最高境界是浑然天成,只不过,我们绝大部分老师暂时还达不到这个境界,或者可以这样说,浑然天成的课,是在无数次精雕细刻的课上,生长成熟的。
我关于《五柳先生传》的三次备课,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稿:课堂活动是“话题讨论”。设计了四个话题——说说先生的“特别”;说说文中的“嗜酒”;说说文中九个“不”;说说文中的“黔娄”。实践检验后发现四个话题太松散,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于是推倒重来。
第二稿:课堂活动重心是“欣赏手法”。在赏析“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之后,着重探究“五柳先生的与众不同,主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