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江阴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高新区10周年。10月19日,江阴高新区举办了高新区展示馆开馆仪式、“国批”十周年发展汇报会等活动。十年来,江阴高新区高举火炬旗帜,矢志追“高”逐“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形成。下一个十年,江阴高新区将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的目标定位,咬定“十年再造一个高新区”的目标追求,以更强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江阴高新区
1分钟,中信特钢生产31吨特钢坯材;
1分钟,法尔胜生产米光纤;
1分钟,长电科技封装粒芯片;
1分钟,贝卡尔特生产.7根钢帘线;
……
在江阴高新区,飞速上演着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自年6月15日,江阴高新区经国务院获批国家高新区以来,在这方仅53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江阴高新人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激荡起创新驱动的发展热潮。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特色,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形成,在工信部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中位列全国第42位、县级国家高新区第1位;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厚植创新基因,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全力打通“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全过程培育路径;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形成了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中信泰富特钢、法尔胜、长电科技、天江药业、贝卡尔特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茁壮成长。
……
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勇担“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的使命,走出了一条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风华正茂,砥砺前行,“国批”十年再出发。如何看过往十年的辉煌成就?如何持续创新,突围新发展格局?
“‘国批’十年,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道起跑线。对历史的最大致敬,就是书写更辉煌的历史。面向下一个十年,江阴高新区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目标定位,五年冲进全国40强,再干一个激情澎湃、璀璨夺目的黄金十年。”江阴市委副书记、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说。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部大楼
高水平培育创新主体
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
没有支撑力,高新区就没有话语权;没有催化剂,高新区就没有影响力。只有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站上创新驱动的制高点,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国批”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驱动示范区。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近年来,江阴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建立梯队培育机制,打造高新区培育库—省培育库—高新技术企业的高企培育梯队。构建了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民营科技企业为生力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集群。
如今,一批批创新企业在江阴高新区扎根成长,发展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为江阴高新区创新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单体特钢生产企业,在其展厅进门处,能看到“特钢是科技炼成的”一行标语。这家全球钢种覆盖面最大、涵盖品种最全、产品类别最多的精品特殊钢生产龙头企业是如何在江阴高新区成长壮大的?
谈及集团总部搬迁至江阴高新区时,该集团董事长钱刚说:“一方面是由于集团旗下龙头企业兴澄特钢诞生并成长壮大于江阴这片热土,产业基础深厚;另一方面,江阴高新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把特钢新材料及制品当作‘一区一战略’产业重点培育的国家高新区,拥有良好的产业生态。”
年,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部搬迁期间,江阴高新区管委会在建设用地、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关心指导与政策支持,从计划搬迁到大楼建成仅用了22个月。
以特殊钢关键技术开发为支撑,中信泰富特钢开发了大量国内外紧缺的特殊钢材,每年替代进口特殊钢量达万吨以上,在实现关键特殊钢“以产顶进”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中信泰富特钢在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带动作用,已与本地其他产业在特钢制品、装备、生产过程等各方面建立联系,产业链上下游覆盖超家企业,从多个方面有效赋能特钢产业集聚发展。
像中信泰富特钢一样扎根在江阴高新区的龙头企业比比皆是,它们以创新为导向,激活增长原动力。
长电科技是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封测企业;法尔胜是中国最大的大型桥梁用钢丝生产企业;贝卡尔特是全球最大的钢帘线生产企业;天江药业是全国首家研制成功中药配方颗粒并主导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际标准的企业……这些都是江阴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真实写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国批”十年来,江阴高新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从99家增长至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从件增长至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48.6%增长至74%。
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揭牌
高起点建设创新平台
“科创飞地”模式提升双创生态链
创新驱动发展,何以驱动创新?在江阴高新区,日益澎湃的创新发展动能,得益于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上的大手笔。
“国批”十年来,江阴高新区按照“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培育体系,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链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科创载体累计达万平方米。
作为江阴市最早投入建设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在新兴产业孵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园坚持“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的特色发展新路径,形成了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完整生态系统,为链条内的各类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创业园的成功经验,体现在‘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大赢家’的精准孵化模式。我们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创新理念,一方面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效应,引入多种金融资源,将‘科技+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最大化。”创业园主任缪海龙说。
普莱医药于年在孵化器成立,是一家以多肽类药物、化学药物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为主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从孵化器走向加速器,再到年投资建设产业基地,普莱医药在江阴高新区“打了通关”。
“最关键的是,江阴高新区以股权投资的方式给了我们万元,在普莱医药发展最关键的节点,高新区拉了一把,真是雪中送炭!拿了这笔钱以后,我们得到了快速发展。”普莱医药董事长陈育新说,企业研发的抗细菌及真菌新药PL-18栓剂是全球首例多肽栓剂,已经启动了中美欧三地临床申报准备工作。
虽然,江阴高新区依托本地孵化载体的平台作用,创新企业数量不断递增、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与此同时,作为为数不多的设在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的发展始终受到城市能级、发展空间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上面临着许多困境。
既然客观困难无法克服,那么能否另辟蹊径?江阴高新区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山不就我,我去就山”,将科技创新的前端触角贴近科创资源丰沛的地区,实施异地孵化,通过这种“科创飞地”模式,进行跨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有益探索。
经过长期的筹备对接,年,这种探索在地球另一端的瑞典成为现实。当年6月,在中瑞两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江阴高新区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设立了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这也是江苏省在北欧国家设立的首个多功能海外离岸孵化器。3年来,该孵化器已孵化了10个高端项目,其中包含6个药品项目,并申请了6项国际发明专利,3个项目正在产业化准备。
在中瑞海外孵化器建设运营的基础上,江阴高新区积极布局中美、中德、中以海外孵化器。设立高新区科技创新券,对异地孵化器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科技服务,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
近年来,从离岸孵化器燃起的这簇“创新火苗”,正在江阴高新区酝酿起燎原之势。年5月,江阴高新区(上海张江)科创孵化器揭牌,这是江阴高新区与太库科技合作共建的第一家科创孵化器,也是无锡市首家驻沪“科创飞地”,江阴高新区与上海联动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要平台顺利搭建。
受到上海张江“科创飞地”成功经验的鼓舞,江阴高新区把目光投向全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另一部重要引擎:粤港澳。年4月,江阴高新区携手天安数码城创建的“科创飞地”—江阴高新区(深圳)科创孵化器正式揭牌,为高新区有效链接全球优质“双创”资源再添一军。目前,北京和西安两家异地孵化器的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将形成东南西北、为我所有的孵化格局。
实践证明,“科创飞地”确实在一线城市为江阴高新区对外招才引智搭建了“桥头堡”、扩大了“朋友圈”、延伸了“创新链”,进而抢占了高端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先机,打通了“全球研发、一线城市孵化、江阴高新区产业化”的未来产业发展新路径。
年以来,江阴高新区已通过“科创飞地”先后成功引进科创项目28个、高层次人才60余人,有效推动了生命健康、大数据等未来产业的孵化和壮大。
如今,在江阴高新区,科创潜力持续激发,创新创业蔚然成风,一个又一个科创梦想在这里萌芽、壮大,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天江药业智能车间
高标准引育创新人才
以人才链构筑创新链
如果说特色产业集群是江阴高新区的“骨骼”,那么创新驱动就是高新区的“血液”。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时光回溯到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生物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顾铭,带着全球领先的贻贝粘蛋白研发技术回到祖国,启动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创业之路。
年开始,顾铭辗转北京、天津、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为自己的项目落地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顾铭第一次来到了江阴高新区,在短短4小时的考察后,她就决定将项目在此落地。
谈起原因,顾铭说,打动她的是当地务实的政策。“作为医疗器械企业,我们需要建立净化车间厂房,对场地需求较大。江阴高新区给予了我们平方米的场地,相比其他地区,政策最为实际。”顾铭回忆称,当时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和万元的政策性风投的支持也帮公司解了燃眉之急。
两个月后,江阴贝瑞森生化技术有限公司在高新区生物医药加速器内注册成立。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贝瑞森需要不断引进各类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
在江阴高新区人才国际化和人才强企战略的引导下,顾铭通过她的导师、贝瑞森创始股东杨森教授的引荐,成功引进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本特·塞缪森教授,水到渠成地促成了本特·塞缪森生命科学中国(江阴)研究院的成立。
“在杨森教授眼中,江阴高新区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硅谷’。”顾铭提到,杨森觉得:“当地对一些很有潜力的小公司的支持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江阴高新区做到的事情”。
曾连续多年每年多次奔波于瑞典和江阴之间的杨森教授,年获得“江阴市荣誉市民”称号,他对这座江南小城充满感情:“创业很艰难,但我们在江阴创业却很快乐。这里的人都很友好,从政府到企业,素质都很好;这里的城市建设也很不错。”
成立10年来,贝瑞森已授权发明专利10件,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公司也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
“贝瑞森项目的成功,证明高新区坚持‘引进一个项目集聚一批人才’以及‘一个领军人才和一个优秀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人才建设理念是正确的。”江阴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江阴高新区以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综合型创业团队为重点,集聚一批掌握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科技创业型人才,进而实现“一年研发、两年成长、三年裂变”。
人才纷至沓来的背后,江阴高新区出台的一系列人才政策给予了有力支撑。今年,江阴高新区着重打造“蟠龙英才计划”品牌,一方面,加大顶尖人才和团队支持力度,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支持。另一方面,对支持的人才摒弃了过去对户口、社保等条件要求,不求所在、但求所用。
为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到高新区落地生根,江阴高新区在科创政策上持续“加码”。近日,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新区科技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针对高新区在国家大科学装置、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上的短板,给予人才团队支持力度从最高1亿元增加至5亿元。
截至年底,江阴高新区人才总量4.2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余人,其中诺奖得主6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26名,还拥有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6个、院士工作站19家。如今的江阴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和潮流。
岁月流金,见证着江阴高新区十年发展的风雨兼程;大江东去,奔腾着江阴高新区干事创业的万丈豪情。
十年磨一剑,奋进启新程。“江阴高新区将全面把握高新区发展的历史方位、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一流新兴产业集聚高地、一流科技驱动创新高地、一流产城融合宜居高地,向着下一个激情澎湃,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陈兴华说。
作者:刘琴
编辑: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