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景象
新华社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朱国亮)1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专精特新”成就“制造业第一县”江阴》的报道。
产业链现代化是精准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一招。被誉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的江苏省江阴市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壮大龙头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固强补弱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小标题)由“点”及“链”串出集群发展新优势
27年持续盈利,今年1—9月份税后净利润同比增长4.23%。总部位于江阴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从一个县城钢厂,如今已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产业链上下游覆盖江阴及其他地区超家企业。
江阴以制造业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拥有7万余家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中江阴连续四年蝉联榜首。
近年来,江阴“产业强市30条”由1.0版到4.0版,覆盖面、精准性、优惠度持续升级,配合“科技创新20条”“暨阳英才计划”等系列政策,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涌现出11家中国企业强、15家中国制造业企业强。
龙头企业攀高创优,带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目前江阴已形成高端纺织服装、特钢、石化新材料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后发优势初显。以远景能源为龙头,吉鑫科技、振江股份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企业加速集聚,随着远景智慧能源产业园推进建设,集群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日趋完整。
在现有产业集群基础上找差距、找断点,江阴正从“强企业”向“强链条”跃升。
“围绕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汽车船舶四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四大新兴产业,江阴正全面描绘产业链地图。”江阴市委书记许峰说。
接下来,江阴计划实施“链长制”,由市领导每人挂帅一条产业链,描出底图,绘好蓝图,引导招商突破补短板,助推产业链培优做强。
(小标题)创新升级锻造关键环节控制力
“用了我们的产品后,江阴利港电厂烟囱排出的青烟没有了。”江阴金童石化装备有限公司是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据公司董事长姚明文介绍,其自主研发的绕管式换热器相较于传统板壳式换热器更加节能环保,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抓“专精特新”培育,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江阴设立中小微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做精做专做优产业链关键环节零部件产品,已有28家企业及产品获江苏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项目牵引,引导产业链高端升级。聚焦优势产业链,“十三五”期间,江阴累计实施省级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17项,省级以上成果转化项目19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3.9亿元。
异地孵化,弥补创新资源短板。江阴贝瑞森两年前在全球蛋白质领域人才、项目密度最高的瑞典乌普萨拉市,设立中瑞生物医药海外孵化器,最近首批医药项目孵化成果已在江阴落地。
企业主导的创新载体众多,成为江阴把控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强引擎。“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质量奖”获得者阳光集团,每年以销售额的5%作为研发经费,建成国家级毛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生产的面料一等品率99.5%,行业居首。
江阴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李海春说,江阴拥有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推动企业自身研发创新的同时,也具备了公共服务平台职能。
(小标题)多元融通提升全产业链协同性
“中国工业大奖”得主法尔胜,与上游企业兴澄特钢共同研发桥梁缆索用钢丝和盘条,全球首创MPa级高强度大桥缆索用镀锌钢丝,成功应用于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目前法尔胜的桥梁缆索已应用于国内外座桥梁。
这样的上下游协同创新是江阴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的缩影。法尔胜Yigo-ERP系统、中信特钢学院等一批特色平台,在信息化、人才、设备等多维度赋能配套企业,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江阴市工信局副局长陆正宇说,江阴推广基于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数据驱动、产业生态等融通发展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去年落户江阴的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整合政府、核心企业、高校、资本等资源,搭建检测分析、技术转化等开放创新平台,减轻产业链上中小企业负担,已有6个新材料技术类、3个新材料装备类中试项目落地。
当前,江阴正重点构建以“供应链管理+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为扣环的三条生产性服务支撑链,促进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江阴高新区发起设立的综合金融服务中心,搭建起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可围绕核心企业,确保贷款资金在上下游供应链上可视化流动,最大限度降低融资风险。
产业链融通带动经济增长。今年1—9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3亿元,增长2.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