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将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江苏省人大代表、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礼华,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民盟南工大委员会主委谢婧婧,走进江苏广电总台“两会”融媒体直播间,探讨如何真正地让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走向市场。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创新鼓舞干劲、弥补薄弱点
话题从一个名词“新型研发机构”说开去,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和传统研发机构比,它“新”在哪里?前期探访中,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栖霞区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唯一华裔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领衔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该项目也是姚院士的首次率队创业。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CEO李强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研究院签约落地一年半的时间内,目前已有21个孵化项目转化落地,对应成立21家企业,均为人工智能和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人工智能和医疗、人工智能和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和智能城市等。“这21家企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家完成了第一轮的社会化融资阶段,总融资额超过一个亿,这5家企业的估值也超过了15个亿。预期在未来的2-3年之内,其中会有超过10家能够成为行业头部领军企业。”同时,该研究院还设立了计划总规模10亿元的图灵创投基金,致力于投资较早期的高科技型创业公司,从资本、技术和人才多个方向共同发力。
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CEO李强
作为创新型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正将科研成果转化蓝图变为鲜活的现实模样,更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主阵地、主抓手。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民盟南工大委员会主委谢婧婧表示,近年来机制改革创新极大地鼓舞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她拿自身举例,南京工业大学鼓励科研人员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创办以“职务发明”入股的科技型公司,也就是说学校是相关专利所有人,而科研人员作为发明人,“以职务发明的形式入股公司的话,学校本应占据很高的持股份额,但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将科研持股的90%利益让渡给科研人员。”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民盟南工大委员会主委谢婧婧
科研转化落地难点在哪儿?谢委员分析,高校科研人员更追求的是勇攀科技高峰,钻研越深入,“知识面”反而越来越窄。但产品技术落地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说想制作地下水中重金属检测的仪器设备,但我是做材料的,可以负责检测器探头,但如果想让它成为装备的话,还需要自动化研究人员、整合仪器装备的制造人员。“到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市场营销、运营,都是高校科研人员不具备的素质。”除此之外,唯“论文和结果”导向、繁琐的申报过程、繁重的科研压力,也是阻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原因之一。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江苏出台科技改革“30条”鼓励科研和产业融合,谢委员记得当时去外地参加全国性会议,外地科研人员对江苏出台如此超前的政策纷纷表示了艳羡之情。“有了好政策如何去落细落实,这就考验我们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勇气和担当。”
02:26企业:贴近市场,研发当然更“接地气”
怎样拆除科研成果和市场间的围墙?“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一直是困扰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问题。一方面,高校院所拥有科研实力,却和市场不接轨,搞不清楚市场需求,很多科研成果因为无法转化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活跃在市场中,需要创新成果,却缺乏科研实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
江苏省人大代表、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礼华
江苏省人大代表、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礼华正是一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哈工大毕业后,作为江阴市的第一位硕士,被引进到当时的江阴钢绳厂,也就是法尔胜的前身。他牵头的科技项目和产业项目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解决了多项行业共性问题。而据了解,刘礼华正率团队再次向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发起冲击。
在刘代表看来,江苏制造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很大程度上正是源于从政府层面上重视培育企业自主的技术创新。“和高校有所不同,企业的研发更‘接地气’,为了尽快把产品或者技术推向市场一线。”刘代表的企业运用创新技术起家,以大桥缆索举例,过去这个产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企业瞄准这个市场缺口,在原有钢丝生产上研发各类大桥缆索,持续创新20年,无论从技术质量、市场占有率、甚至国际标准制定上,从追随者成为行业领跑者,“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所用的大桥缆索百分之百都是我们企业造。”今年上会,他带来两个建议,一是围绕企业为中心打造创新核心平台,第二政府引导资金应多向企业倾斜。
事实证明,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才更有竞争力,才能自主地提出研发要求和具有市场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刘代表的企业还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受益者,他们和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成立联合创新中心,进一步破除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形成人才、学科、产业全流程的良性互动。“有好的技术到我们公司来转化,我作为转化基地;同时我们公司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就委托他在全球视野内寻找优秀的科研团队。”
“10年后我早已不再是只热衷发论文的科研工作者”
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脱节被人质疑:高校科研是否真的很难往“下”一步?谢委员并不完全认同,相对企业来说,高校的技术的下沉和落地确实做得没有那么实,但经过不断探索,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转化路径。事实上,高校早已转变观念,强调产业需求导向,“我不否认其实10年前我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也曾是这样的一个科研人员:做科研凭自己的兴趣或者追逐国际潮流热门方向,热衷于发高水平SCI论文。但后来我们当时的老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就经常和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谈心,他觉得青年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家国情怀,尤其是工科的研究者,你是需要根据产业的需求去选择自己的选择。”
同时,团队协同作战观念深入人心。从基础科研到共性关键技术,再到最后产品落地,形成完整的创新链闭环。高校院所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就交上一份创新培育的亮眼成绩单:九吾高科作为A股上市公司,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陶瓷膜生产企业之一,另一家孵育企业九天高科登录新三板,该公司创立分子筛膜规模化生产,打破国际上只有德国和日本可以生产的行业垄断。“膜所孵化培育了30多家落地江北新区的企业,打造了全球范围内的膜材料产业高地。”
科研成果转化之路上的“情怀”和“执着”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但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的话,创新也只能是纸上空谈。刘代表给现在的从事成果转化人员、创新人才的建议概括为两个词:“情怀”和“执着”,一是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些有价值的情怀;第二个科研注定是一条不归路。既然有困难,只能把它克服掉,而不是绕着困难走,必须要坚持,必须要执着。
谢委员则提到今年上会带来的关于科技转化人才的提案,科技转化人才它是专门门类的人才,并非简单的参加一个速成培训班就变身的科技经理人,“江苏有这么多的高校,是不是可以在学科课程设计上,考虑设置专为打造科技经理人的培养体系?对于省里科技经理人或科技转化人才,政策上有没有通盘的考量和布局?另外科技经理人,是否可以有合理的职称上升通道,这些都值得思考。”
记者观察:
“微访谈”请到两大创新主体,分别是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其实我们也在欣喜地看到,曾经创新的“两张皮”现在也已经越来越贴近。对于当今的科研人员当中,树立这样合作共赢的成果转化的利益观,非常重要。
随着以科学为基础的创新成果转化越来越快,无论是什么样的成果,无论成果以什么样的方式转化,无论谁来主导成果的转化,今后其实都应该去更多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这样的科技联合体,从科学研究的早期就尽早地介入到科学成果的转化落地当中来。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那么构建一批高层次的开放、协同、高效、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江苏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