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变形金刚4》是经典电影? 作者:马家辉,热点资讯,
《变形金刚》第四集长达166分钟,晚上九点半的戏场,播完一堆广告,到了接近九点四十分始正式播映,戴着3D眼镜,一口气看到半夜十二点半才离开电影院。回到路上,灯光昏暗,摘下眼镜,必须重新适应现实人间。而看完一轮天崩地裂的打打杀杀,更觉人间非人间、现实非现实,眼前万般魔幻,等于把刚才的看戏感受带离电影院,延伸了观影效果,多少算是“额外收获”,补回那140元港币的昂贵付出。
其实根本不需要拍166分钟的,这样简单的电影,这么直接的剧情,如果把它浓缩还原为120分钟左右的“正常”长度,观影效果必更强烈,留在观众心中的记忆亦必更深;电影太长,坐得腰酸骨疼,拍得再好的戏亦会被扣去若干分数。(说句题外话:闻听许鞍华的《*金时代》最先剪了个四小时版本,经过多番试片调查,从善如流,剪短了,却仍有整整三小时,就电影长度而言,萧红打败变形金刚,耀我中华,厉害。但《变形金刚》的核心观众是年轻人,萧红的忠实观众很可能以中老年为主,他们在座位上撑得了三小时吗?我极怀疑。许导许导,三思三思!)
为什么要拍这么长?
显然不是为了艺术。这类电影的确没什么艺术可言,纯有感官刺激,英雄和坏蛋几乎都是金刚不坏之身,厮杀缠斗,打个天昏地暗,打不死,打不败,打个没完没了,所以便要拍得长了,而且既然敢向观众收取高昂票价,拍得太短,必惹抗议。换句话说,此乃当下最热门的“好莱坞经济学”:增加长度,提高票价,两者互成正比,再加上所谓3D立体,观众自然乖乖付钱,至于他们的腰骨坐得痛不痛,贵客自理,完全不在考虑之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人拿枪指向你的头壳强迫你进场。
是的,赚钱,这是王道。“好莱坞经济学”的另一窍门是植入广告,尤其是向华商入手,反正大国崛起,企业和*府有的是钞票,急于向国际行销,急于“让世界看见我们”,自然乐意掏钱购买电影秒数。基于三项理由,《变形金刚4》想必是植入广告的“经典”之作:
第一是泛滥。大大小小的M ade In China商品和商标由头到尾出现于观众眼前,多如牛毛,从某个角度,亦算是反映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人间实况,但也实在太多了,多到让观众感到倒胃和反感。站在行销学的立场看,搞不好得不偿失,容易弄出反效果。
第二是乱套。因需容纳为数众多的植入广告,导演和编剧没法不心狠手辣地把商品和商标硬塞到戏里,不管情节是否合理,不管场合是否适宜,不管故事是否需要,总之见缝插针。即使没缝亦要插针,硬插,遂令好几场戏的植入广告变得惹笑,替这部科幻战斗戏增添喜感,几乎成为笑片。
第三是冲突。电影上映后,有中国企业投诉甚至控告电影公司违规,没有如约把期待中的商品和商标以期待中的方式和时间呈现于戏,电影公司一方面道歉,另一方面却表示中国企业也没有如约付款,各执一词,构成了戏外的花边新闻,这在好莱坞电影史上,应是“中美冲突”的先例个案。
电影史是会记下《变形金刚4》这笔胡涂账的。行销史也会,甚至中美贸易史也会,此乃《变形金刚4》的戏外戏,史册留名,名垂青史,必是电影公司没法料到的戏外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