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
第一中学
“在国旗下成长”全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于6月20日正式截稿。即日起,大赛组委会将成立由中小学名师、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作品评审。同时,大赛针对各大集体参赛学校推出的“校园专场人气王PK”活动仍在火热进行中!每场校园人气王pk赛,我们将从一所集体参赛的学校中挑选出若干篇佳作进行线上展示,除了可以欣赏到这些选手们的大作之外,大家还可以为喜欢的作者打call点赞哦,投票数最高的选手将直接进入大赛终评,同时还可以获得“人气小写手”荣誉称号哦!。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
江阴市第一中学专场
在本次征文大赛中
学生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快来为你喜欢的作文投票吧
截止日期:7月1日12:00
愿少年,乘风破浪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4)班余馨远
我在一座江南小城里长大,在一个小村庄里,傍河而居。
我对国旗的最初印象,就是在这河旁。船只来来往往,有些总飘扬着国旗,一抹耀眼的红。向东,是往海的方向,外婆曾指着河的远方说。船只经过的地方总有水波泛起,像是赶着趟儿,一层一层,涌进我的脚底,泛起一阵清爽的凉意。望着远方,内心总有些向往。
长大些,我又在学校里与这面旗相遇。清晨清浅的阳光总依偎在它身旁。那时,课间铃声一响,我们都冲出教室,齐刷刷站在操场上,身子站直了,注视着它缓缓升起,唱出嘹亮的国歌。那一抹红色在无数个日夜闪耀,我们在无数个日夜里同它一起成长。像沸腾着的诗,又是鲜活的史。往后,每当我回想起年少的一群孩子,在那样一片土地上唱着国歌,一双双眼睛凝视着舞动着的红旗时,便情不自禁地将它与年少的梦想与抱负联系起来。正像汪曾祺先生所回忆的,他的童年曾无数次高歌“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勿忘化雨功!”这何尝不是一种英雄的誓言呢?
我知道国旗不仅仅在我生活的地方,也不仅仅伫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们甚至伫立在茫茫冰雪之中,在长城站,中山站,在昆仑站,泰山站的身旁。它们甚至也在茫茫宇宙中遨游,将那些日月神话带去太空……它飞速地长大,夜晚的卫星图,灯光最璀璨的地方,是它的家。而我在那片璀璨灯光里,徜徉着,骄傲着。
如今我已十六七岁。外婆家的村庄早已拆迁,造了高架桥,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霓虹灯在夜晚闪耀着它勃发的生命。而我在另一头,在更广阔的江岸上,任由江水轻抚脚底,看着对面高楼林立,遐想着自己的远方。
总有人说,江南长大的孩子过于柔软和感性,我想不是的。这应是一种壮丽的诗性吧。我们或许怀念着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但我们也同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一部分。在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定是要向前走的,带着蓬勃的诗性,坚挺地,面对国旗和未来,我们都是追梦人。
诗意的熏陶使我们更加富有情感地爱着这抹殷红色,爱着这片广阔的土地。明天,未来,一条通往远方的路,就在脚下。
一面面红旗,飘扬在浩荡的江面上,在蔚蓝天空的映衬下去了远方。
我们都在成长,这一条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
继续向前走吧,带着心中的那份诗意,砥砺前行。
愿少年,乘风破浪。
老师点评用诗意美丽的语言诠释了一位少年与祖国一起成长蜕变的历程,也让鲜红的国旗承载了人文大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期盼,让人心潮澎湃!
指导老师:徐洁薇
小村的变迁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5)班费含悦
顺着熟悉的小道回到老家的村庄,橘红色的阳光滤过叶的缝隙,稳稳地立于肩头,尘土热情地涌来,召唤熟悉却又陌生的我。
脑海的一隅,还残留着村庄的前尘。清晰地记得,有几座老房立在那里,飞鸟的沉默和青苔的自由附于其上,泥土色的墙身也知寂寞,大块砂灰碎落,露出斑驳的泥砖。周围是裂成块的干土,一撮撮荒草,无人问津,只有尘土翻滚,泛着浅浅的清冷。
风轻轻吹起发梢,思绪牵回现实。那块荒地,如今成了眼前的红墙黛瓦,老房被涂上了砖红色的漆,泛出金光的铜门,时间的印痕早已被覆盖。那古朴味道和醇厚温情的气质氤氲于此,这个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农村老房,成了见证小村变迁的博物馆。
踏入铜门,踏入一个淳朴的农村,记忆与现实连接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变化交替涌来,农村鲜活起来了。
棕灰色的小阁子里,是几个身着粗布短衫的农民蜡像,周围摆放着六七十年代用的耕作工具,钉耙、锄头、犁、镂,还有好多叫不上名的农具。那鲜活的神情下是旧社会的画面,冲击感形成独立体系,那影像如大地脉动带给我强大的震撼。古老的田地哗哗翻动,犹如水面掀起波浪。农民的脊背被烈日淌成了弧,黝黑的面容下是贫瘠的土地。锅碗瓢盆的碎响,婉转醇厚的乡音,牧童*牛的身影,烟囱飘散的浓烟,一切随着泛*的日历在眼前徐徐翻过,渐渐看不真切了。
走过间间小屋,耳旁仿佛听见了一声冗长的叫卖,视线被牵扯入内。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头立起个个门面,在清晨的阳光中,人们从四面涌来,买上几个白馒头、一串糖葫芦,欣喜地送孩子去上学,转身赴往那一家家工厂,开始一天新的生活。
一日复一日,沐浴着新中国的春风,机械化的时代使农民们直起了腰板。“哗哗”的翻地声,“隆隆”的机器运作声,老屋翻作新房,泥路建成马路,现代化设备样样俱全。
再后来,老太太们跳起了广场舞,老爷爷们打起了太极拳,年轻人们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一泓清泉映射着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缕时光见证了小村美好的变迁。
晨阳一缕穿透格栅窗前,轻合博物馆的铜门。抬头,橘*色的光温暖而明亮,是凝结在睫毛上最绚烂的光彩,这是小村未来的光彩。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沧桑岁月虽留痕,繁荣盛世正展现。放眼未来,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美丽的正向我们招手……
老师点评作者记叙了乡村面貌的前世今生,分别从村庄环境,村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变化的日新月异。条理清晰,语言优美,主旨深远。
指导老师:查建东
伫立在历史背后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6)班吴玉
从天空中俯瞰,一瓶浓稠的葡萄汁慢慢倾泻在那烟火升腾的地方,像是延伸的缠绕着的叶脉,橙*兼有棕红的屋瓦依偎在一起,江风送来了过去那段被称作停滞时期里的,欧式风情。
百年前,那座贸易公司改造的双子居住楼,沉甸甸地满载了几十户家庭的梦,飘摇了一个世纪。乌丝渐成江风里的如雪涛浪,新鲜的血液随风传承,如同无根的蒲公英,江西中路号慢慢成为上一代人最后的通往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楼道里的后厨房烟雾弥漫,被纸包裹住的管道漏出了已然暗淡的金属的色泽,温暖的阳光没有这里的通行证,炒锅下的火芒,刺眼生硬。腻腻的扶手,精美的浮雕,有着上个世纪30年代的讲究,小心翼翼地踱步上去,开裂的内墙,暴露的木桩,潮湿的楼顶,无声地拒绝了所谓喜爱干净的年轻人。三楼转角处,局促地拥挤在走道里的厨房,白发老者扶着老伴,轻手轻脚地从陶瓷锅里搛起来一只清蒸的鸡腿,靠着贴满报纸的墙挪回了狭小的房间。
每一幕都触人心弦,与此同时,上海外滩老城区的改造的计划如火如荼的开展了起来。
号不仅是后天经历了风吹雨打,还是先天不足,老式的砖墙结构建筑使这位世纪老人跛了脚,近代的中国建筑史就像是一段泡沫的梦,圣保罗、白金汉宫、埃菲尔铁塔,国人如数家珍的建筑却掺满了别国的血统,直至梁思成先生撰写中国建筑史,我们才稍稍忆起了那些辉煌的过去,也轻轻敲响对如今警钟。《尚书·大禹漠》言"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这句箴言,又有多少中国现代建筑师铭记于心。
从江西中路上看号,朱红的砖像是把夕阳藏进了瓦缝,居住在里的阿姨说她们还能嗅到空气中过去毛货和皮货的气息。这些话,都进了生在再生时期那群建筑保护设计院的中年人的耳里,似乎能触及她们记忆深处那如纤毛一样摇曳着的儿时记忆。橙*色的安全帽在这栋老宅每一处肌肤里走过,单反记录下这些将一生包容在这座历史缩影的人们的生活点滴,她们的脚步就像是点滴里那盈悬着葡萄糖,缓慢地渗透着这里的每一块该退休了的砖瓦。社区第N次会议,改了无数遍的设计稿,四十个家庭的期望与压力,一年里的每一滴光阴……
方案决定为抽户改造,那位即将在老宅里渡过余生的老人,含着泪水,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纠结,为了陪伴自己一生的老宅和邻里,最终带着他的鹦鹉成为最后一名被抽户的老宅的主人。拆除前的夜晚,他最后的凝视和告别,湿了在场每一位设计师的衣衫。
最终,历史的薄纱拢着已经新生的号重生了。楼梯上的浮雕还在,消失了的是一百年的霜尘,老宅的主人少了一些,血缘却没变,楼道变的宽敞,人情却依旧在。
老师点评老宅的前世、今生与过往,无一不凝聚着浓浓的人文、人情气息。作者笔触细腻,细节之处充满深情,读来让人为之动容,也深深思索!
指导老师:汪丹
沿江的绿道,心中的国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一(11)班王逸舟
是夜,晚风微拂发梢,我静静的站在靠江的阳台上,远眺“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美景。蓦地,一道光划破黑夜,映入眼帘,并且蜿蜒至远方。细细一看,竟是一盏盏明灯!对我来说,这可真是一个惊喜。以前看窗外,只能看到对岸的万家灯火,现在我们江边竟也亮起了灯,不过,在灯光下,隐隐约约有一条走道,上面有人慢慢散步。我不由得越发好奇。
*治课上,老师正讲着关于*府职能的课题,不知不觉讲起了自己天天去江阴绿道上散步,一路走一路欣赏风景,每隔一段距离,竟还有小亭子供人休息,大大丰富了江阴市民的生活,这是*府经过讨论规划建设的利民项目,这充分展现了*府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责。虽说是课题引出的话题,但我对绿道的兴趣愈加浓厚,便寻思着抽空去上面散散步,也散散心。
一天,熹微晨光,破夜而出,天边带着些绿松石的青,流云细细密密的连绵,轻轻柔柔的分离,似是藕断丝连。一轮残月在青色中渐渐隐去。我从芙蓉湖公园的入口上绿道,江风吹拂,带来清凉之意。我走在宽敞的绿道上,望向四周,薄薄的晨雾笼罩着还未睡醒的树木,阳光在草地上镀上一层金箔,几声鸟鸣飘入耳畔,空气十分的清新,就像是刚被清水细细冲洗过一般洁净。道上还有许多前来散步的市民,或老或少,都是开开心心地边聊天边走,绿道上空充斥着幸福的气息。
这条沿江的绿道,不仅仅带来的是城市环境的改善,市民健身的便捷,更是让市民有了更大的幸福感。我知道,这是*府对民生的关心,是对市民的关怀,,同时更是国家对人民的拳拳爱心。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这都是一个和平而富强的国家带给我们的。我一直坚信,有国才有家,有国才有我们现在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青年学生从小在国旗下长大,受国家教育,受国家保护,我们便有着为国家出一份力的责任。我相信,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光明,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强大。我们的绿道,也象征着民族走向富强的康庄大道。我想,江阴有绿道,我心中有中国。
极目远眺,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点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安康。如日初生的青年学子用真实的笔触展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这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来。
指导老师:顾蔚霞
螃蜞江阴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1)班曹骏杰
地图上,纵横连绵的丘陵和无垠的平原边上,有一小滴碧蓝的太湖;太湖边上,定睛一看,才发现细细地标了“江阴”二字。
金*的糯米皮下盖着拳头大的肉圆,那是玉兰饼;面湖裹着萝卜丝,在有着花边的勺子里浸入滚油,滋滋地乱叫,顶上点睛般来一只虾仁,那边是铜锅饼;门店里,摊子上,人们龇牙咧嘴撕咬、吮吸的,是滚滚烫的小笼包;雪白的米糕里裹着甜蜜的赤豆馅,那是托炉饼;还有金子般的刀鱼、鲥鱼,鲜滑不腻的河豚……也确有那么一批吃客,踏了一路风尘,来江阴一落座,拍案而呼:“来十斤螃蜞螯!”
是的,走遍黛瓦青砖的江南,螃蜞螯还是江阴一绝。
在上一辈的脑海中,江边茫茫的芦苇滩中,一脚跨入便满是窸窸窣窣的螃蜞,只要愿意,且不怕螃蜞的钳子,一下午便可捉一筐。
如印度的咖喱,螃蜞螯各家有各家的风味,而且人们家中做的多半比店里头的好吃。螃蜞不像螃蟹,它壳薄,螯上无毛,生姜、葱、蒜泥、八角茴香之味便都能透入肉中,于是个个辛辣鲜香,品起来甚有滋味。那一开锅,螃蜞螯个个橘红有光泽,玲珑剔透,小小个,有种西藏僧人把盘的大粒佛珠的感觉,但又是棱角分明的。咬去半边钳子,两手指拈着另一半,以神秘的技艺嗑瓜子一般弄开钳子的主体,里边饱满丰实的肉鲜嫩可口,饱含着独特的海鲜的汁水,香辛料像飘在远山的云雾冲荡着人的头脑,那丝丝缕缕的肉质,有点像西湖的银鱼,在口中散开如柔嫩的花瓣,没有糜烂与依顺,倒有几分坚韧和爽直的精气神。
江阴确实是唯一大规模吃螃蜞螯的。像是旧时的阳澄湖大闸蟹,螃蜞螯也是贫困时期的糊口“粮食”。千里长江沿岸,吃螃蜞之地不在少数,唯有江阴吃出了名头花样,吃出了精彩——生活的情调是困苦岁月抹不消的。与螃蜞螯类似的,还有蟹壳未硬时上市的“面拖蟹”,整只整只的小螃蟹,汤里用生粉兑了芡,再加以时令新鲜的豆子,便似发酵了蟹香。
你且看那兴国塔残垣下建起的园林水榭,这便是“民性刚”的江阴人,在浅滩淤泥里淘挖生活的极味,清汤寡水却有调味料泼洒不出的意韵。
老师点评本文感情真挚,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螃蜞螯,从小处入手,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写实、写细、写深,来反映一个宏大的话题,有四两拨千斤之效。于平凡中见真情。
指导老师:方菲
飞扬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11)班朱燕林
一面国旗垂在院子里。
那血红色的绸缎面料渗透着蓬勃生长的青春气息。麻雀驻足,喳喳随意鸣唱;阳光倾洒,闪耀温厚光芒;微风飘荡,鲜红随势飞扬……
仍记得过往云烟。小时候,我最喜欢跟在爷爷后头,看他捯饬花花草草。春天的映山红、夏天的朱华、秋天的桂花、冬天的腊梅,灰蒙蒙的天空都因它们的出现而变得明澈开阔。行云流水般酣畅淋漓的种植技术令我叹为观止,每每有风浮动,都有国旗那抹红在眼前闪烁,和着爷爷弯腰忙个不歇的背影,熠熠生辉。
南方的雨,总是淅淅沥沥落个不停。光与影的界限被无限模糊,水乳交融,像画家的调色板。国旗在雨珠的点缀下尤显清澈透亮,雨帘也滋润着院子里的各种小花,趁爷爷忙碌,我悄悄走近国旗,小手一挥,扯着鲜红色的绸缎左右飞扬,甩得满空晶莹。
爷爷不知不觉走到我身边,抚下我乱动的手,俯下身,语重心长地说:“国旗就是我们的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热爱的。”我望着他坚毅的侧脸,被蝉翼般细腻和透明的雨丝包围着,那样的深邃平静如浩瀚星海。
云影微破,推着时光向前走,小院里一年四季芳香四溢,阳光照进来,月光洒进来,星星走进来,风有时还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国旗飘起来,逗留片刻。
所有鲜活的色彩都历历在目,可国旗的鲜红却因风雨的侵蚀不再如新,它真正融入了肥沃的土壤,否则这一年比一年更加蓬勃的院中生机何来?我逐渐高挑的视野与渐趋成熟的心智何来?
我听见岁月的脚步正在小院中回荡。一看到旗帜飞扬,便想起爷爷的谆谆教诲以及他的言传身教:热爱、尊重一切引领你精神茁壮的事物。
其实,爷爷尊重时令所种下的蔬菜何尝不是睿智之举?好比毕淑敏笔下的卖瓜老人,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候尽情挥泪。与其费尽心思地找寻捷径避开榜样力量,不如退而结网,于自己的向阳路上飞扬。
往事慢慢遥远,未来也会一步步逼近。此刻你会相信,头顶满树韶光,倾听不同时间不同花朵盛开声音、心灵被湿润的美好,我们会在某个节点悄无声息地长大,成长为梦想中的模样。
一面国旗飞扬在院子里,摇曳着云翳难掩的希望。
老师点评本文选取小时候“我”跟爷爷在院子看他劳作的背影与飘扬的国旗相映的景象以及“我”懵懂无知玩国旗爷爷对“我”进行教育,表现了爷爷对国旗、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我”在爷爷影响下茁壮成长、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切入口小,场景描写细腻、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指导老师:周慧
向着星光的方向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万婧
远方江面似乎被拨开了一道缺口,一个炽热的光点从缺口处缓缓升起,黑夜落了,日头升起来了。
沈望乡拎起书包风风火火地冲进学校。看门的老大爷悠悠地起来给他开门,棉鞋拖沓拖沓的拍打声和铁门“哧啃哧啃”摩擦声回荡在两间矮矮的房舍间。
这是一所乡下的学校,两间小教室,没有食堂,没有操场,老师也是靠镇上每年拨下来的几个,大都两年期一满就申请调回去了。学校里没几个学生,就附近几个渔村的人会把孩子送来读几年书,男孩子大都读完五年也就回去继续跟着父亲出海打渔,也会有些女孩子继续去省城读书的,读得好的考上了大学便再也没回来,在外面读不下去的就回来嫁人、生子,她们带着淡色的头巾,穿着碎绿色的花裙子,若是不细细看她们的眼睛,你会觉得那也就是个从小没出过这片水乡的普通妇人。
校舍前有一片小小的水泥地,那不锈钢的旗杆应该是这所学校里最亮眼的物件了,那是第一任老校长自己掏腰包去市里请了工匠来造的,那时候他跟乡里说,其他的都行,就红旗啊得飘的高。沈望乡每天早上第一个来把红旗升上,他小心地把旗捧出来,展开,穿上穿旗挂杆,缓缓的拉动绳索,他极力地仰着头,他看见太阳摇摇摆摆地从攀着,艳艳的红旗,还有金*的星光,他不敢笑,嘴角却抑制不住的上扬。升完他退下台来,一个人大声地唱国歌,没什么抑扬顿挫更无音律节奏可言,那几乎是扯着嗓子在喊,喊完就回教室读书,学校后头是一个小树林,他干净的声音透过叶间窄窄的罅隙,“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沈望乡度过一千七百多个这样的早晨,他每天面向着光的角度,他想,想去北京的天安门城楼下升旗。
十二岁那年,他考上了镇上的初中。他长得高,人又削瘦,一去就被老师选去了护旗队。
十七岁那年,他当上了护旗队的队长,也是这一年,他没考上大学,他去当了兵。
他坐着绿皮火车,好像没有想像那样的敲锣打鼓、大红花来欢送他,他看见云雾尽头的老父亲,落下泪来。车厢里刺鼻的烟熏味夹杂着人与人间混着的气息让他闭不上酸涩的眼,终于到晚上了,他想。沈望乡望着车窗外的夜空,北方的星星果真是比南方的粗犷些,墨一般的夜,北辰星拱,仿佛满天星子都带着故乡的面容,他静静地望着,身体随着火车在山间颠簸摇摆。
列车前头的半轮红日惶惶惑惑的从山坳冒出来,那云层掩映下的天空由沉沉的暗紫,变成鹅*再到亮橘烈红,北京到了。
几年兜兜转转,他终于去了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如雪的白手套,烈焰的红旗,*声嘹亮,他的眼神放着光,肩扛钢枪,昂首挺胸,一百二十八步正步,接旗转体,安旗解旗,按钮展旗,立正敬礼。他不能抬头,但他能看到那耀着星光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进行曲》把那星光送上苍穹。不知是否北风吹痛了他的双眼,迷离间,他望见江边的故乡,故乡的小学校,水泥地上的红旗,还有白头的父亲,自愿看门的老大爷,他笑了。
后来他退伍回了那个江南渔乡,十年过去,这里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小城,所有的一切都向着省城靠齐,上市公司,私立学校,大街上还可以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父亲开了一家渔业公司,他在父亲的手下做起了一位普通的渔民,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一对机灵的儿女。他接手了父亲的公司,壮大,上市。他资助了西藏的一所小学,他第一次去的时候,让人造了一根手拉旗杆,于是,三层矮矮的房舍前屹立起十五米的红旗,背后是雪山,五星红旗的星光和清晨澄澈圣洁的微光遥相呼应。朦胧间,幻影重叠,幼时学校的旗杆,天安门前的旗杆,眼前的旗杆,还有心里的那根旗杆,那明*色的星光,就这样引着他,一路走下去。
孩子上学前,沈望乡决定带他们出次海,纵使渔船已经驶离了那座江边小城,依稀能感受到八月末的一场暴风雨,给空气带来的清凉和透彻。沈望乡第一次在海上升旗,还是那淡淡的星光,海上的日出给他以浩瀚与无穷之感,歌声里,三个人、两代人的声音,此起彼伏。
日头落了,夜升了。他靠在护栏上,望着沉睡的儿女,小口抿着酒。酒在他那张被岁月晒黑的脸颊上,印上了两道浅浅的红晕。斗转星移,电流星散,他想,自己这一辈子,就这样白天,黑夜,黑夜,白天地追着星光,不过还真不赖。
老师点评本文着重描绘了沈望乡小学时当升旗手、初中进护旗队,当兵时去了北京天安门国旗护卫队,退伍后接手父亲公司资助西藏一所小学打造旗杆四个片段,反映了他在国旗下成长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语言质朴清新、情感流露自然真挚。
指导老师:周慧
起风了
江阴市第一中学高二(12)班刘鋆
起风了。
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透着光晕,笼罩着一切,行道树慵懒地舒展在晨光的沐浴里。
四野寂静的操场,微光下略显陈旧的红色跑道不再显得那么咄咄逼人,少年们的白手套庄严拽起吱吱作响的钢丝,沉寂已久的国旗缓缓飞扬起来。
风来的恰到好处,五星红旗恣意飘扬在旗杆顶端,迎来了东方鱼肚白第一抹朝阳的温暖色泽。慑着每一个人的心神。
台下是正在迎风成长的众多学子。
这不过是我国众多学府中每个周一最普通寻常的一幕,但也是最神圣庄洁的一幕。
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之少年都是在国旗下长大的。
但在当今的国际局势下,很多人把在国旗下的快乐成长当作“心安理得”。
所谓的心安理得,是指你不需要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更不需要去担心因为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的一种安全感。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给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是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受恐惧。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这难道不是再普通不过的事?而我则要指出,亲爱的,你这种状态,这种想法,就已经是“心安理得”最好的表现了。
犹不解么?将视角转移到许吉如口中的多灾多难的以色列这个民族,安检时长达半个小时如同刨问家底的盘问,飞机着陆时所有人默契的鼓掌祝贺。一个把没有安全感纳入国民心底的民族,哪怕它在农业、金融、科技各个领域有多么强盛,但我们依旧为它感到可悲,他们的国民信仰摇摇欲坠到失去了一种心安理得。
我想,漂泊他国者,一定有此体悟。你不必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国,不必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你可以轻飘飘的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你累了,立刻就能转身,“可是家里那么好,我随时回得来。”
而这一切,早在我们在初懂人事,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时就已经被我们强大又温柔的国家托举起来。国旗下见证的不只是我们屹立的身影,成长的足迹,还是被赐予的背井离乡时,只需要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就能永久被保留的一丝话语权,栖居的港湾。
因为国旗下我们的身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愿我们能如愿对话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顺着少年漂流的痕迹,逆着洋流,乘风破浪——
起风了。
老师点评本文从清晨学校升旗仪式写起,由此转入如今中国青少年在国内和平安定环境下无忧无虑成长之幸福的议论,通过我国的和平安定与多灾多难的以色列、中国国民与叙利亚难民进行对比,突出了国家强大对每个中国公民的重大意义,以及当下青少年因而要肩负的责任。议论层层推入、丝丝入扣,有较强的说服力。
指导老师:周慧
看完他们的作文
你最喜欢哪一篇呢
点点小手指告诉我吧
大赛公告大赛组委会立足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维护本次活动的公正性及每一位参赛小选手的荣誉,在此特做出如下公告:
1、“校园专场人气王”严禁参赛选手、家长以任何形式进行恶意刷票,主办方将对活动所有选手投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由刷票产生的票数将不计入总票数统计;
2、对于查实存在刷票行为的选手,将对其警告,警告不听者将直接取消评选资格,并在大赛平台予以公示并通报学校,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请各位网友本着负责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参选选手,为自己支持的小选手投上神圣一票。
本次征文大赛于6月20日正式截稿。即日起,大赛组委会将成立由中小学名师、相关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作品评审。评审工作坚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分为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最终按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每组别各名,并根据组织、指导参赛的情况评出一批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老师,预计8月底评审结果出炉,获奖名单经审核后将在江苏文明网、交汇点客户端、扬子晚报网、扬眼新闻APP、扬子读写网等多个平台公布。
评选结果出炉后,大赛组委会还将精选优秀作品汇编出版《“在国旗下成长”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并结合“开学第一课”的教育契机,深入校园,举行优秀征文作品分享。
Tips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