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阶段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及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等有关情况。文科本一,本二,理科本一,本二!
昨天下午6点,17岁的吴呈杰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班主任打来的,告诉他总分考了,是今年高考的江苏省理科头一名。晚上7点半,他在母校天一中学面对记者时,校园里正为他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燃放着烟花。他表示,当时自己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兴奋的”。“状元在我的概念里只能说是一个幻想,因为我平时在班里一直是考第二名,这次真的有点超出想象了。”但他立刻又说,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大家的实力其实差不多的,最后谁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名。”
表哥是4年前的“头名”
吴呈杰的母亲金女士,是羊尖中心小学的语文教师。她强调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习惯,“我们从他三岁开始就会一点一滴地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我觉得一定要让他养成认真、执着的习惯,这是对他的学习最有帮助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不怎么管他了,也没有给他报过任何的课外辅导班。”
吴呈杰则更愿意用“朋友”来形容自己的父母。从事个体经营的吴爸爸告诉记者,儿子也有叛逆的时候,可一家人总是能保持很好的沟通习惯,所以能让儿子有朋友的感觉。“每天我们都会抓住吃晚饭和散步的时间和他沟通,他跟我们基本上也是无话不说。我们还陪他去给要好的女同学买过礼物呢。”
除了有像朋友一样的父母,在吴呈杰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人,那就是他的表哥,年无锡理科头名刘金豪。“他们两兄弟只要一碰面,旁边的人就插不上嘴了。”刘金豪的母亲昨晚也来到了天一中学,她告诉记者,“高考前吴呈杰一定要和哥哥聊一聊,哥哥就趁着放假回到无锡,兄弟俩在学校食堂一起吃了顿晚饭。”正是这次聊天,让本来有些紧张的吴呈杰放松了下来,“我数学一直比较弱,表哥给了我满满一张纸的指导,这个对我的帮助很大。”
另类理科生想做新闻人
吴呈杰喜欢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另类”的理科生,“我虽然是理科生,但是我文科成绩比理科要好。只是因为理科的专业面更广,所以还是选择了理科。”他告诉记者,为了弥补自己在理科上的不足,自己考前天就启动了“高考模式”,“我当时就是逼着自己做一个学霸,所以就要做一些学霸该做的事。”他每天都不停地刷着理科卷子,同时做一些阅读摘抄。
学习之余,吴呈杰最喜欢看报纸,“我喜欢看国内外新闻,每天下课后我都读半个小时的报纸。”他不像大多数选择数字化阅读的同龄人,吴呈杰表示“就是喜欢”阅读纸质媒体,“我希望读能够摸得到的东西,和电子的东西感觉不一样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最爱读《南方周末》,本地的报纸里“最喜欢《江南晚报》”,“新闻类的东西我都很感兴趣,这可能跟我小时候参加过小记者班有关系。”“我的志愿还没有最后考虑好,我现在的理想之一是做一个新闻人。”
曾为马尔克斯哭泣
在交谈中,记者总能感受到这位理科生感性的一面。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欣赏的作家是马尔克斯,“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百年孤独》,但是我个人更喜欢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会牵扯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冲突的宏大命题,而‘霍乱’就是很纯粹的讲了两个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他最欣赏这部作品“最华丽文字下表达的最朴素的情感,就是我们全人类都会有的情感,爱情。”在得知马尔克斯逝世的消息时,“我当时真的哭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他还写下了近50万字的札记,“我写了大概有好几个本子,其实就是平时看的课外书然后做些读书笔记。”他告诉记者,他所理解的文科就是需要大量的阅读。他的母亲透露,“能把这些札记出一本书,这算是他的理想之一了。”
简洁的衣着,干练的举止,是记者昨晚在大桥中学采访刘佳妮时的第一印象。她以总分分的成绩在全市高考文科考生中拔得头筹,但从她的脸上,也没有看到大喜过望的神色。她坦言比自己估计的分数高出了三十几分。她的班主任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很“沉得住气”。
文科头名想选理工类
刘佳妮对自己的每个决定都是仔细考虑过的,大到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自己将来的定位,小到是否要看一本长篇小说,
刘佳妮选文科之前考虑了很多,当时家人都不同意,“有点一时冲动的感觉”。因为她的文理科比较均衡,数学也不错,但考虑到*治、历史裸考也可以考到A+,物理、化学要考好则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于是倾向节省下时间把重心放在三门主课上。“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对的。”
刘佳妮坦言,自己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还是会优先考虑理工类,考前定的目标是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工科试验班。“我还是比较理性的,一方面理科我也很有兴趣,也能学好,更重要的是在就业上理科有优势。”
从来没上过课外辅导班
虽然刘佳妮当初选择文科有点“一时冲动”,但在爷爷看来,小丫头在识文断字方面从小就比别的小孩有更强的能力。“她四岁的时候,有次我带她去朝阳市场买菜,没想到她在一个小摊前念出了‘酱油’这两个字,连老板也觉得惊奇的。其实根本没人教她这个字。”爸爸也说,刘佳妮刚上小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好多的字,全班同学作业本上的名字都能念得出来。而实际上,刘佳妮一家人对早教并没什么概念,也没有特意在学前教她看书识字。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都是女儿自己在学习。
刘佳妮也从来没上过课外辅导班,她自己说,其实课堂内的学习效率比课外的“抱佛脚”更重要也更扎实。“像数学我一定保证每天都做题训练,但绝不是题海战术,数学吃透每一道题,比不走心地做十道题更有效。”
看电影积累作文素材
虽然这个姑娘沉稳内敛,甚至带着与年龄不大符合的理性,但说起自己爱读的书,眼中立刻闪烁着光芒。“我喜欢不拘一格的人,韩寒的文章总能触发我的思考,他的一些观点觉得很有意思。比如他在《三重门》中关于‘全才’和‘人才’的见解。还有鲁迅先生,读他的文章总是很过瘾。”除了犀利的杂文,刘佳妮还喜欢哲学、科幻、魔幻题材的书籍。她的最爱当属《哈利波特》,从三年级起,每年她都要重温一遍。“它向我展示了一个神奇的新世界。”
除了读书,刘佳妮还有一个爱好是看电影。高三一年虽然课业紧张,但她基本上每个月都要看两三部电影。她喜欢好莱坞科幻大片刺激的视听体验,也喜欢一些故事内涵深厚的影片。刘佳妮说,不少电影都成了极好的素材,写进她的作文里。像《搏击俱乐部》《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人性的洞察,都给了她不少启发。
和老师通信化解压力
和很多步入高三的同学一样,高考前紧张的节奏也曾让她有点“吃不消”。刘佳妮告诉记者,刚上高三的时候,她也曾“想不开”,常常受自己的情绪影响,甚至回家连作业都不想做。刘佳妮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妈妈孙晓萍,另一个是语文老师*立。孩子回家作业不想做,对孙晓萍来说不是问题,她更关心的是女儿的心理状态。刘佳妮说,妈妈经常让她放下手头的作业,和她促膝长谈。即使在时间分外紧张的高三,两人一谈也往往是一两个小时。“我怎么想就跟妈妈怎么说,她也愿意听我的想法。”
语文老师*立也让她倍感温暖,在那段最难熬的日子里,刘佳妮给*立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倾诉了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并在“纠结”中夹在语文作业里一起交了上去。没有想到第二天作业本发下来,老师给她回了一封更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