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自江阴国郡主-江苏城市论坛-都市-西祠胡同
江阴素有“江尾海头”之称,鹅鼻嘴公园江边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江尾海头”四字,清代文学家赵翼就留下诗句“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现在江阴离开长江口很远,到长江口曾经有它属地的横沙岛直线距离有公里,“江尾海头”这个称谓怎么来的呢?
据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年的全新世中期高海面时期,长江河口在扬州、镇江一带,入海口呈喇叭状,当时河口附近的江面宽达20多公里,海潮可上溯至此,形成汹涌的涌潮,即历史上所称“广陵潮”,如今扬州以南瓜洲古渡口的高岗上尚有观潮阁,诗人李中也有诗句“潮平鹅嘴没,霜苦雁声残”描写江阴鹅鼻嘴的大潮。
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考证说,春秋时江阴确实是处于江尾衔接海口的位置。清代文学家赵翼就留下诗句“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那时江阴*山与对面的靖江孤山相对,江与海有一段不明显的交汇处,随着潮涨潮落而向东向西移动。但随着时间年复一年的历史变迁,长江每年夹带大量泥沙东下,到入海口部沉积,长江口外南北两侧各慢慢地堆成反曲形嘴,将水中分散,孤立的岛屿连接起来,逐步变成了一个大喇叭形海湾,才形成现在的上海等地,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地理学者发现古海岸线依靠的是贝壳堤,后者是一种特殊的滩脊,绵延几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主要由沙和贝壳物质组成,在一段时间内海平面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形成,被公认为古海岸线的标志。苏北滨海平原上有数道贝壳堤,东海陆架外缘亦有数道贝壳堤,最深的一道甚至在海平面下一百多米。
用现代地理学的表述,徐霞客笔下的“南龙归宗”,就是长江山水在江阴的奇妙格局。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就在江阴,所以称为江之尾、海之头。
海侵大约六千年前达到极盛期,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应该是治海水,而不是儒家典籍所说的治*河水患,历史地理学者已经可以这么肯定地说了。
《史记》中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姜太公不肯为商纣效力,归隐东海之滨,“姜太公垂钓于东海之滨”,很多学者认为“东海之滨”就在延陵一带,江阴境内至今尚有钓台村、钓鱼墩、花山鲤鱼印、寒江独钓亭等与姜太公有关的地名、传说。
(纪念姜太公的寒江独钓亭,位于鹅鼻嘴公园江边)
长江流域在很长一段时期人口较少,农业发展不大,自然植被保存较好,水土流失较少,长江输沙量不多,故长江三角湾的内口向海推进很慢。晋朝时,朝廷专门在江阴境内设置“暨阳盐署”,专门负责盐厂的加工、贩运、税收。
而后由于兵灾、气候、灾荒等原因,大量人口从北方移入,长江流域农垦范围日益扩大,长江泥沙增多,把三角形喇叭湾逐渐淤填,于是长江口遂演变为目前的形状。《晋书?郭璞传》记载:“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葬母于江阴的事情间接的体现了这一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江山北望,粮草南倚,中国历史上长江的*治与*事分界明显,从春秋战国吴国称霸中原,到清代江阴的泣血八十一日,江阴的*事地位十分重要。从水文地理看,这是长江下游水道最窄处,长江冲出三峡后,奔腾到江阴骤然收紧,最狭处不到米,沿江深水岸线长达35公里。由此,长江江阴段被称为”*金水道“和扼守长江咽喉的”锁航要塞。
舟楫往来的运输线上,古代的南北大运河,从江阴的利港进入长江,再连通扬州港口通往北方,是最便利的方式。自隋朝开始,江阴依托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唐王朝的开放*策更是引得海内外商人渡海来到江阴经商。其后,南宋*府在江阴*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司,万国货物汇于此地,江阴自此不断繁荣昌盛,江阴勤劳坚韧的品格将地理的优势彰显无遗。
如今的江阴,已然成为长三角几何中心,江阴长江大桥横跨天堑、“亿吨大港”“百万标箱”江阴港直通海外。勤劳智慧坚韧的江阴人民,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他们,就永远会是一番“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繁荣景象。
更多健康指南,中医知识和运动康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