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先生的地图学办学理念和科研创新之路[1]
河海大学张晓祥执笔
南京大学陈丙咸教授、李满春教授审校
年3月初稿、11月定稿
我不是陈述彭先生的学生,我甚至都没有能够亲眼见过他,按道理我是绝对没有资格写这篇文章的。今年(年)年初,南京大学李满春教授告诉我南大计划在年2月15-16日在南京召开纪念陈述彭先生周年诞辰的学术活动。
李满春教授是我在南大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他知道我对地理信息科学思想史的研究很有兴趣,就嘱咐我春节到英国探亲后尽量能赶回参加南京的纪念活动,他特意告诉我陈述彭先生的弟子周成虎院士等届时也会出席。我当时就想写点东西,希望能回顾一下陈述彭先生在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所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这也是对老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机缘巧合,承蒙陈述彭先生的弟子、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奋振研究员支持与鼓励,让我作为大学老师、作为晚辈学人谈一谈对陈述彭先生的学术思想的个人认识与思考,并收入陈述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对于这份信任嘱托,我是受宠若惊,对于这份精神传承,也是义不容辞。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陈述彭先生的地图学办学理念,陈述彭先生在浙江大学、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遥感所的经历是大家熟知的,但是陈述彭先生关心与支持南京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理科地图学专业发展的历史却是语焉不详;二是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陈述彭先生这样的创新人才?这也是回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也向我的老师南京大学陈丙咸教授[2]请教,对诸多历史细节也进行了一一求证。今年虚岁已经88岁的陈丙咸教授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他和陈述彭先生同为浙江大学校友,年起长期协助李海晨[3]先生负责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曾任南京大学地理系副系主任、第一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地理信息系统(含地图学、遥感、计量地理等)教学指导组组长。最近20年来,我有幸每年都和陈丙咸教授有几次见面交流的机会,电话沟通就更多,很多信息和思考也来源于我们无拘无束的愉快交流。
(一)陈述彭先生的地图学办学理念
年代倡议创办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
在陈述彭院士和任美锷院士等先生的积极倡议与支持下,年建立测量与地图教研室,地理制图专业于年正式对外招生。南京大学创办地图学专业,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先说天时。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在高教战线全面向苏联学习的日子里,如果说年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年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是向莫斯科测绘学院学习的话,那么南京大学在地理系创办理科地图制图学专业则是向莫斯科大学地理系学习。李海晨教授年发表的文章《综合性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教育问题的探讨》,清晰地总结了当时学科建设三十年(-)的办学理念,“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地理学基础的地图编制人才为目的,其课程设置参照苏联莫斯科大学地图专业的教学计划”[4]。在李海晨先生的这篇文章里,多次提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这与陈述彭先生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
次说地利。年以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所址在南京。南京大学继承了民国中央大学的衣钵,学生素质、办学实力、师资水平国内顶尖,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是位于南京的国家队,正好强强联合。师资力量不够,陈述彭先生专门派郑威先生等到南大为地图专业学生授课,并为南大师生联系安排生产实习,主要内容是学生分组进行野外调查,为国家大地图集搜集资料。为了加速专业的建设,在年入学的学生中,选出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制图,先期设立了地理制图专门化,年向国家输送了第一批毕业生。年地理制图专业改名为地图学专业,测量与地图教研室改名为地图学教研室。同年,根据海*对编绘航海地图的急需,设置了海洋地图学专门组,对口海*司令部航海保证部培养航海地图编绘人员,亦即在地图学专业下分设地图学专门组与海洋地图学专门组(年起海洋地图学专门组培养并输送了5届毕业生)。这也是当时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唯一培养地图编制和地图学研究人才的专业。
再说人和。陈述彭先生是倡议创办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的不二人士,这更多的是一种人和。年代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风云际会,俊彦云集。年6月,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教授倡导在原民国时期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的基础上重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由竺可桢先生、*秉维先生任筹备处正、副主任,筹备期间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三个研究组,分别由周立三、曾世英、方俊等先生负责,施雅风先生任所务秘书。筹备工作历时3年,年1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秉维先生任地理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竺可桢先生、*秉维先生、施雅风先生分别是陈述彭先生在浙江大学的校长、老师和同学,同时陈述彭先生还颇受曾世英先生赏识,曾世英先生向竺可祯、*秉维先生推荐陈述彭来中国科学院协助筹建地理研究所的地图学科组[5]。曾世英、方俊两位先生作为民国著名的“申报地图”编撰学者,参与了新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重建[6]。但是,其时所内测绘、地理两方面的知名青年专家分化明显,据陈述彭先生在悼念曾世英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回忆,曾世英先生在团结两方面人员进行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测绘、地理分家。方俊先生以后带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大地测量组迁到武汉,旋即建立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测图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那里有年新成立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较为方便,对测量学科发展也有利。在新的形势下,陈述彭先生等一些学者和专家建议应在大学地理学系培养地理制图人才,提高地图的地学水平,使得我国编绘的地图能更好地表达地理的客观实际。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图学科组在学科方向上也更为强调地理要素的专题制图,以区别于传统的测量地形制图。出于为新中国万系列地理图以及国家大地图集编制的人才储备需要的目的,迫切希望能够在综合性大学创办理科地图学专业,培养有扎实地理知识基础的高素质地图人才。
以年出版的内部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为例,图集包括多幅地图及大量图表、照片和20多万字的地图说明,包括序图、地质、地貌、气候、陆地水文、土壤、生物、海洋等图组。很明显,如果只有制图技术与工艺,而缺乏足够的地理基础知识,是很难完成这样的鸿篇巨制的。从年代到年代,南京大学地图专业师生参加了《国家大地图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年)、《非洲地图集》(-年)、《江苏省地图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地图集》(-年)等地图集的编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陈述彭先生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陈丙咸先生还特别提到南大教师在文革期间承担了1:万《中国全图》中海域部分的编制工作(年),这个工作主要是陈述彭先生考虑到南京大学在海图专业方面的技术储备和能力而委托南大完成的,海域综合制图、各类要素的取舍等在当时也是比较创新的工作。
年代倡议南大开展地图制图自动化研究
年初,中国科学院的形势稍有好转,即恢复开展科研工作,而寻找恰当的课题成了当务之急。在这个节点,陈述彭先生领导中国科学院的调研组,联合中科院院内有关研究所专家,提出了“开展地图制图自动化系列装置研究”的报告,以中科院地理所的名义报送中国科学院,很快得到批准,并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的重大项目[7]。开展这项工作的最初目的是通过装备研制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改善地理学的科研手段,促进科研现代化。陈述彭先生在推动地图编绘技术的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实际上当时这项工作也是跟国际同行基本同步的。我们知道在年代,GIS之父、加拿大科学家RogerTomlinson博士首次提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这个名词,并在加拿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CGIS用于加拿大的土地管理。在Tomlinson博士领导的这个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研制用于大型地图扫描的工程扫描仪,让纸质的幅面较大的地图能够输入计算机,当时加拿大方面选择与美国著名的IBM公司合作共同研制扫描仪。
陈述彭先生负责的中科院的整个重大项目共设四个课题,整合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5个研究所和2个仪器工厂的设计加工力量,合作开展四组装置的研制,包括:(1)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和数控绘图机;(2)地图电子分色扫描数字化与扫描绘图机;(3)地图图面注记机;(4)自动化立体测图仪。地理所参加了所有四组装置的研制,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其中第二组装置的研制。但是,当年这种设备研制对于中科院地理所的科研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选谁来做技术负责人都成了难题,后来还是选调了航天部所的杨世仁先生,他当时已经为总参测绘局研究所研制出一套扫描仪,应用效果还不错,可以作为该课题科研基础。跟踪绘图仪、扫描仪等研制获得了初步成功,并小批量生产,应用于教学科研部门,后来该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国家科技奖励。但是限于当时的数控技术工艺水平,未能继续改进,实际在硬件设备改善方面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这个研制过程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锻炼出一大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业务骨干与技术专家,这为后来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已有公论。
在如火如荼开展设备研制的同时,专业地图自动化人才培养也提上议事日程。在陈述彭先生的关心支持下,年,南京大学开始重视地图的制图自动化方向,并着手筹备招生,成为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展计算机制图研究与教学的单位。年和年南京大学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要求,在地理系培养了两期三年制的以自动化制图为方向的学生,办学中增加了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制图课的课程,后期考虑到社会需求,在学生培养方向上兼顾了传统方法与自动制图方法。当时南京大学地理系计算机制图方面的师资不够,也是陈述彭先生邀请主持设备研制的负责人杨世仁先生等到南京大学为学生授课。据陈丙咸教授回忆,年在陈述彭先生支持下,利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设备,这批学生在南大老师和中科院地理所老师的指导下,在北京研制出了全国第一幅计算机绘制的“全要素地图(试验样图)”。南京大学师生这个研究工作虽然还比较初步,但是在当时计算机软硬件条件下实现也是很难的,通过这个工作,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和国际制图学会(ICA)副主席李莉、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总工程师胥燕婴、中科院地理所曹桂发研究员、南京大学冯学智教授等南大在校学生参与了这一时期的地图制图自动化科研工作,该成果年获江苏省科学大会奖,微机机助地图制图软件包研制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改革开放以后,借助地图自动化研究的东风,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在机助制图、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工作,陆续出版了大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专著、教材和译著,主要有《解析摄影测量学》(华瑞林译,科学出版社,)、《碧空慧眼——遥感入门》(南京大学地理系译,商务印书馆,)、《地景素描与块状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金瑾乐、*杏元,测绘出版社,)、《机助地图制图》(*杏元、孙亚梅、王瑞林,测绘出版社,)、《专题地图与地图集编制》(李海晨,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地图制图》(胡友元、*杏元、孙亚梅、张文忠、王瑞林,测绘出版社,)、《遥感与象片判读》(陈钦峦、陈丙咸、严蔚耘、马仲荃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杏元、汤勤,高等教育出版社,)、《微机地理制图》(张文忠、谢顺平,高等教育出版社,)、《遥感制图》(华瑞林,南京大学出版社,)、《省、市、县区域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陈丙咸、*杏元、姚绪荣主编,测绘出版社,)、《城市遥感分析》,(陈丙咸,南京大学出版社,)等。其中*杏元、汤勤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地理信息系统教材,这也是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时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对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很大促进,年南京大学恢复招收地图学专业本科生,年南京大学开始招收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研究生,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受到了国内第一流的科研训练,后来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开发工作,很多都能得心应手做出重要的有影响的成绩。南京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较高地理素养的制图人才,为国防部门输送了一批航海地图编制人员,造就了我国第一批机助制图人才,同时还较早地在国内培养地图学与遥感硕士研究生。年,南京大学首届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生毕业,陈述彭先生专程从北京来南大主持级硕士研究生孙国清、唐文周的论文答辩,以示对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大力支持。孙国清后来还有幸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地理系跟随系主任DavidSimonette教授攻读博士,这个机缘可能也跟陈述彭先生有很大的关系,当时中国对外交流不多,陈丙咸教授认为,如果不是陈述彭先生介绍DavidSimonette教授到南京大学来访问,或许就不会有孙国清先生后来去美国UCSB读书。DavidSimonette教授在美国号称是地理界“教授中的教授”,他年从美国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公司总经理调任UCSB任地理系创系系主任,仅仅10年时间就完全办出了一个在美国也是全新的地理系,后来还创办了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信息分析中心(NCGIA),几十年来一直引领美国甚至世界GIS的发展。UCSB这个地理系与一般的地理系很不一样,不招聘传统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教授,所有教授必须地理、模型、计算“三维一体”,要有地理信息系统或遥感等数据获取能力,也要精通各类地理要素的建模能力与分析计算能力。建系30年后的年,UCSB地理系的时任系主任KeithClarke教授等将这种办学经验总结为“Simonette魔方”,而招聘有量化分析能力的教授成为这个系发展繁荣的根本。Simonette教授年12月因病逝世,作为Simonette教授的多年至交,年初陈述彭先生等还在当时的《环境遥感》(现为《遥感学报》)上发表了悼念Simonette教授的文章。陈述彭先生的公子陈子坦先生、施雅风先生的公子施建成先生以及著名的李小文院士等均博士毕业于全盛时期的UCSB地理系。陈子坦先生年访问河海大学,他跟我讲他和李小文院士在UCSB读博士时还是roommate(室友)。DavidSimonette教授在美国也是一位特殊的教授,勇于向当时较为保守的美国地理学界开战,大力提倡量化研究,他们认为按照原来的地理学发展道路,只能把大学地理学科办成“不受人尊敬的中学地理学科”。去年我接待来访的美国UCSB地理系AlanMurray教授,他是我夫人的博士导师,他也是UCSB地理系的毕业生,他特别跟我强调,他们UCSB地理系属于“Science(理科)”,不是美国传统地理系的“Art(文科)”,他们很自豪UCSB的科学精神和量化传统。
我倒认为,陈述彭先生倒很像是中国的Simonette,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这样的传统强所,如果做一些创新的甚至革命性的工作还是有很多阻力的,或许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就是他的另外一块实验田,可以把他在中国科学院难以进行的工作在大学里先做。陈丙咸教授反复强调,陈述彭先生对南京大学非常偏爱,除了南京大学的任美锷先生、李海晨先生、杨怀仁先生分别是他在浙江大学的师友以外,更多的还是希望在大学能够按新的思路培养一些地学基础好的地图学人才,这在当时的中国,南京大学应该是最适合的。他手下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很多,业界知名的周成虎院士、闾国年教授等南大校友都是他的首批或早期博士毕业生。另外,在南大地图专业科班出生的毕业生中,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绩的质量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技术开发方面,比较突出的是汤勤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曾到微软公司从事GIS技术开发,杨兴和在美国博士毕业后一直在ERDAS从事技术开发,研发能力很强。在科学研究方面,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的毕业生宫鹏、梁顺林先后出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科研实力突出。新世纪关心支持南大成立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
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在经历了年代的辉煌以后,因为缺乏后续大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研项目的带动,同时师资力量老化、中青年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年代陷入低谷。这个时候陈先生培养的闾国年博士来到南大任教。我的硕士、博士导师李满春-年在陈先生担任主任的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接受南大与中科院地理所联合培养,常常聆听陈述彭先生的教诲。他们在老一辈的支持下,为南大地图学学科振兴积蓄力量、励精图治。
年,南京大学获准开始培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博士生,人才培养进入了一个新台阶。世纪之交,选择何种突破口振兴南大的地图学科,如何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年11月,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委支持下,南京大学首批学科特区之一的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学人回国效力,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校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宫鹏教授任创所所长。我当时正好在读研究生,有幸全程作为志愿者参与了专家接待和会议服务工作。在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所成立之前,宫鹏所长专门去北京拜访了陈述彭先生,当时他已经80高龄,不能亲自来南京参会,但还是为研究所成立欣然题词祝贺,记得当时在研究所成立仪式上特别展示了陈述彭先生的题词。成立大会上,徐冠华院士发表讲话,李小文院士、郭华东院士、龚建雅院士、周成虎院士等专家当时还都不是院士,全部都来了,专家阵容很强大。比较有趣的是那次成立大会合影环节第一次见到传奇人物李小文院士,他竟然在南京深秋的寒冷天气穿着布鞋却不穿袜子,科研“扫地僧”名不虚传。海外科学家也很多,很多专家都供职于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不少报告非常有水平,让我们这些学生很开眼。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包含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各大圈层,也包括引发变化的各类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山、水、林、田、湖、草、海等各种要素,地球系统需要研究各大圈层、各个过程、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连锁响应。美国航天局(NASA)于年非常有遇见性地出版《EarthSystemScience(地球系统科学)》报告,标志着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报告中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赞同。该报告经院中科院资环局副局长陈泮勤先生翻译,于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地球系统科学强调研究地球各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机理,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视角,通过各类学科交叉,利用各类时空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对地观测系统和地面台站,运用超级计算机系统进行地球系统模式的仿真模拟,增强人类适应全球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服务于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代表了国际上最新的发展方向。
陈述彭先生在国内独立提出“地球信息科学”的学科范畴,跟国际上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是相通的。陈述彭先生认为,传统地理学致力于地理现象的定位、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研究,亟需摆脱地理描述和静态分析的困境,以获得地理模拟和预测的自由,需要建立植根于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球信息科学的学科体系。陈先生“地球信息科学”的思想是从地球系统的高度来对整个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和应用实验的系统思考。陈述彭先生“特别重视对地学过程的模拟,强调地学过程的模拟预测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只有做到模拟预测,才能服务于国家的科学决策。他指出,要根据地理系统建立动力学模型,进行动态数学模拟和预测,从而减少物理模拟的盲目性,提高宏观决策与工程设计的效率与水平”。
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研究所成立2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该领域重要的科研力量,以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方法为基础,整合监测体系、监测网络,建立地球系统的各类机理和经验模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手段,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地球信息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人才。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在南京大学地图学专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受到陈述彭先生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可以说陈述彭院士站在国家需求和国际前沿,引领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总结陈述彭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办学理念,继承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对未来南京大学和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建设乃至地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份很好的借鉴。
(二)今天的大学如何培养陈述彭这样的创新人才?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先生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的地图学、GIS和遥感领域,为什么陈述彭先生有那么多创新的引领的学术建树和学科思考?这或许涉及到我们大学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我个人通过20年来认真研读陈述彭先生的著作和文章,有几点粗浅的感受分享一下:
科学背后的人文素养
陈先生年轻的时候接受的是文理交融的博雅教育,在刻苦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骨子里还是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旧学基础很好,文笔漂亮、通透,书法也是一绝,现代的教育太专太细,也很难培养一些士人雅趣,这种培养模式再难培养出他那样能写出漂亮的文章的人了。陈述彭先生的生花妙笔反映了他科学背后的人文素养。
大约是年,我在学校图书馆偶然找到陈述彭先生的《地学的探索》第1-4卷,年由科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分别是:第1卷——地理学,第2卷——地图学,第3卷——遥感,第4卷——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书也是我人生迷茫时期所看到的一丝亮光。陈述彭先生的《地学的探索》系列著作,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时间和空间,学习和人生,全部跃然纸上,读完这些书,基本上就确定了我个人一生的志向。我估计业界跟我有类似感受的同仁并不在少数。
《春秋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简而言之就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立德”、“立功”对于陈述彭先生而言,他的个人发展和历史成就已经足够证明,在此无须赘述。
历代先贤都把“立言”看作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使命。“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历史上真正青史留名的并一定是大富大贵之人,更多的是卓而不凡的敢于立言者。大家都知道孔夫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称为“万世师表”,直到年后的今天,他的学说依然对我们有现实意义,这种影响更多的还是通过他的“立言”来实现的。陈述彭先生除了几十年来全力关心支持南京大学创办地图学专业培养学生以外,他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遥感所还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但是这个学生、弟子数目仍然是有限的,陈述彭先生更多地是通过他丰富的著述影响了很多素不相识的后辈学人。
研究背后的哲学思考
陈先生注意哲学与思考,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技哲学思想信手拈来,无缝应用于地学研究,试想一个学生不学习系统论、信息论,怎么可能学好“地理‘信息’‘系统’”?他所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团队最早做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就在水利领域,建立了诸如二滩电站水库淹没信息系统、*河下游洪水险情预报信息系统、*土高原信息系统、*河三角洲冰凌险情预警信息系统、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荆江洪水险情预警与灾情对策信息系统等一批我国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开展涉水动态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这里除了信息论、系统论,还有控制论。你看看那些文章,看看文中的那些复杂而清晰的流程框图,人流、物质流、能量流…哲思贯通、耳目一新。
陈述彭先生等年发表的纪念DavidSimonette教授的文章中,仿照Simonette教授的口吻,说了如下一段富有哲理的话,Simonette教授主张为中国“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素养,并应得到遥感、机助制图、模型分析等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地学技术的训练,并通过野外考察实践,以形成广博的知识面和对中国有实用意义的研究能力。”这或许也是陈述彭先生自己的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
文章背后的家国情怀
陈先生这一代学者还有一种自觉的对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文化自信,他讲中国古代的制图学者裴秀完全可以媲美古希腊的托勒密,他的山水地貌素描作品犹如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另外他对家乡江西、对江西的鄱阳湖也是特别关心,多次对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种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人的自然情感,更是一种中国古代士人的古今贯通的家国情怀。我在读大学的那几年正好是国内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时期。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经历了长达天历史最长的断流,年长江、松花江又经历了全流域的大洪水,还有世纪之交多次令人心悸的北方沙尘暴的肆虐。年更是SARS病*肆虐,传统的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各类问题的发展变化,也受到*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普通民众对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问题也表达了越来越强烈的个人诉求,科学发展成为共识。
陈述彭先生的文章满怀豪情、积极乐观,这些文章的观点也很有先见之明,强调遥感和信息系统互相支撑,综合考虑自然与经济因素来开展灌溉效益、农作估产、土地承载、资源评价、建筑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在普罗大众还完全不了解问题所在的时候,作为战略科学家他就有了非常有深度的思考和写作。我个人也越来越坚信我们所学的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科学在今天和未来的中国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传统背后的创新精神
年,中华书局印制了陈述彭先生绘制的《中国地形鸟瞰图集》,陈先生在没有遥感地球卫星的情况下,以创新的思维描绘了在太空鸟瞰东半球的图景。后来他顶着压力搞遥感、搞地理信息系统、搞数字地球,每一步现在看来都很有开创性。看陈先生的文章,很多文章都附有框图,不管文中用了多少新技术,几乎所有框图的最终都指向两个目的:全球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这种学术思想跟国际上是完全同步的,在当时的中国也是很有预见性的。
陈述彭先生通过他的著作和文章影响了很多人,他的根植于传统地理学的创新观点,除了影响他的嫡传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外,更多的是影响了整个行业,现在看来可以说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过去梨园行有一句老话叫“祖师爷赏饭”,陈先生虽然师承叶良辅等名师,同时得到竺可桢先生等大力支持,但是他本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有开创性的“祖师爷”。这种创新精神也是杰出学人的重要品质。
陈先生是努力的,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床工作,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条新的道路,背后是艰苦的努力,同时更多的还是他超凡的个人天赋和难得的时代机缘,真正努力了的人才会明白这个天赋和机缘有多重要。
谨以此文纪念陈述彭先生百年诞辰(-)!
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京大学陈丙咸教授、李满春教授对本文进行了审阅与修改,特此致谢!张晓祥(-),博士,副教授,-年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年起在南京大学攻读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博士研究生,年毕业后一直在河海大学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教学和科研,研究兴趣主要是GIS空间分析与建模、数字流域和地理思想史,现为河海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河海大学地理空间智能与流域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2]陈丙咸(-),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教授,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理系,年院系调整转入南京大学地理系,作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生年提前毕业并转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读研究生,后因苏联专家未到,年9月分配回南京大学地理系任教至退休。
[3]李海晨(-),江苏江阴人,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的创办者和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4]原文见:李海晨、张文忠,综合性大学地理系地图学专业教育问题的探讨,测绘学报,,15(4):-。
[5]原文见:陈述彭.缅怀曾世英老师[J].地图.(03)
[6]年秋,丁文江先生向时任《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建议为纪念《申报》创立60周年制作一套中国地图,获史量才资助。曾世英先生协助丁文江先生、翁文灏先生主持绘制了《中国分省新图》和《中华民国新地图》,分别于年8月和年4月正式出版,合称“申报地图”,大获成功,国内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公认其为最权威的中国地图。年,曾世英、方俊对这套地图进行了修订,出版第五版。
[7]杨生,,“文革”中我在地理所工作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