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中央部署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各试点地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推动面上改革趟出了路子,试出了经验。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基础上,从前三批中央确定的试点单位中,选择了北京市大兴区等60个县(市、区),作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交流典型单位。现将江苏省江阴市经验材料刊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目标,积极推进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发展机制,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各项任务。个村全部组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成员股东90.78万人,量化净资产60.27亿元。年全市村级收入35.23亿元,股份经济合作社发放分红和福利8.43亿元。
一、抓总量,资产增收
一是集体资产总额持续增加。全市村级经营性资产共有建设用地5万亩、厂房万平方米、金融性资产.38亿元,全市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净资产从组建时的62.7亿元增加到.6亿元。
二是集体资产产权只租不卖。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一直坚持保留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征地拆迁过程中也创造条件为村集体安排留置用地,增加发展空间。
三是集体资产管理只严不松。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也倒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年租金每亩不得低于1.6万元和房屋年租金每平方米不得低于元的指导价,市、镇、村三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全部进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年村级资产资源租赁收入达8.99亿元。
二、增活力,改革增收
一是改革发展模式。引导各镇(街道)建立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创办合作联社,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推动村级发展模式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发展方式由分散型向联合型转变,实现镇镇有平台、村村有载体。
二是改革发展路径。鼓励村级积极参与城镇化开发建设,利用地缘和资源的优势,通过合资合作、投资入股、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投资土地、标准厂房、商业门店等经营性物业或者开展小区物业和绿化服务增收。
三是改革资金增值方式。聚合村级闲散资金,投向镇级融资平台,增加稳定收益。
三、拓渠道,发展增收
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在华西村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3个村收入超亿元,42个村收入超千万元,88个村收入超万元。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纺织、冶金、轧钢等二产向三产服务业转型,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是深化规模效应。全力支持村级企业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强村级经济基础。年村级企业销售收入亿元。
四、促转化,扶贫增收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每三年一轮开展薄弱村扶持工作。截至年底,全市有效收入低于万元的村仅24个,占村总数的9.5%。
一是建设增收载体。市财*出资万元,安排.76亩土地指标,花4年时间为60个经济薄弱村建成28.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每村每年增收50万元左右。
二是财*倾斜保底。每年设立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保障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正常运转;设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年核发生态补偿资金余万元。年全市行*村各级财*转移支付收入达2.28亿元,村均90.28万元,薄弱村村均达万元。
三是实施阳光监管。用好“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对各条线部门的帮扶资金使用和帮扶措施落实等内容进行全程监督,实现“阳光扶贫”和“精准扶贫”。
五、强监督,管理增收
一是强化村级支付规范管理。开发“E银通”网上支付监管系统,村级转账全部通过“E银通”进行,并由纪委实时监管;全面推行村务卡,村级的村务活动开支除少量经事先批准确需现金支付外,村级日常小额采购、零星开支、差旅费等全部使用村务卡支付,进一步规范村级支付行为。目前,全市所有行*村实现“E银通”、村务卡全覆盖。
二是强化农村“三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三务”公开“户户通”建设,全市个村全部在电视上向老百姓公开*务村务财务,每一笔收入、每一次支出、每一项工程、每一份救助等所有内容,包括原始发票,都向老百姓公开,真正让“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强化农村监管“三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金出借、资产资源出租专项治理行动,共规范出借资金41.5亿,清查欠收租金1.97亿元,清理银行账户个;全面开展对村级巡察,年巡察个村,今年巡察87个村,明年全面完成村级巡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