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3日,江阴市第二届“文明风尚好少年”于江阴天华文化中心文化馆一楼小剧场内进行了半决赛。
此次活动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团市委、市关工委、江阴广电集团联合举办。
经过之前激烈海选,名实力较强的选手过关斩将来到了竞争更为激烈的半决赛,最终决出80名进入明天的决赛。
公
告
第二届江阴文明风尚好少年评选
决赛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学校张刘秋译长寿实验小学薛越凡城中实验小学孟梓雯城中中心实验小学勇琦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蒋星宇澄江中心小学符晔荻要塞小学陈思涵城中实验小学东区王世琦天华艺术学校缪宣研江阴市大桥小学朱梓怡江阴市大桥小学杨倩洳江阴市大桥小学朱思雨江阴市北大街小学庄梓涵江阴市北大街小学高嘉仪江阴市璜塘中学许昱江阴市璜塘中学施昕阳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刘之韵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蒋心睿城中实验小学林子玹实验小学臧晟宇实验小学金愉江阴市第二中学曹溪恬江阴市第二中学余果江阴市实验小学陈笑雯江阴市实验小学*子依江阴市实验小学江筱瑜江阴市实验小学王心茹英桥国际小学苏婧然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袁子茉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陶艺涵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刘佳琪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赵家玥花园实验小学薛子逸花园实验小学刘梓胤花园实验小学汤又睿花园实验小学吴缪瑜月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徐乐熠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张睿轩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龚李昊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费诗媛长泾二中钱梓航徐霞客实验小学陈姝漪徐霞客实验小学薛雨岑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何粟源第二实验小学任佳怡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仲仪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陆芯岩江阴市长山中心严子晨江阴市长山中心刘梓彤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王悦祝塘第二中学刘于涵祝塘第二中学韩亦书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陆程熙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西区李咏熙城中实验小学西区张乐培江阴城中实验小学西区钱俞辛江阴市月城中学陈钱华士实验中学赵沛杰江阴初级中学梅周笑语江阴初级中学王天山江阴市利港中学耿清源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吴嘉浩南闸中心幼儿园钱雨琪江阴市要塞中学董文昊宇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朱奕辰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堵诗桐敔山湾实验学校张骥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费茵童华士实验小学潘柯佐华士实验小学国际部程渝凯江阴市第二中学徐诚江阴市初级中学蒋沁岑江阴市实验小学城东部唐馨瑜新桥中学钱晓雅虹桥小学梅傲雪南菁实验吕家锐澄江中心小学周俊炜华西实验学校潘一钧文林中学胡馨玥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顾欣柠立新中心小学何茜懿江阴市河塘中心小学明日决赛参赛选手共80名,按上午40名,下午40名参赛
重新领号,先到先领!
决赛将决出“文明风尚好少年”10名,“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选手”50名
明日决赛环节规则,分为2~3分钟自我展示及现场答题。
1、分组范围
1~3年级为一组
4~6年级为一组
初1~初2为一组
2、内容范围
涵盖我们大江阴人文地理、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实事、身边发生的事情等各种与文明风尚相关事例,阐述理解和看法。
3、现场纪律
请大家保持现场纪律,有序排队,不要大声喧哗。爱心商家提供的免费食品,吃完请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
决赛提醒:
时间:年5月14日上午8点签到
地点:江阴天华文化中心(澄江中路号)文化馆一楼小剧场内
请大家准时参加哦!
明天,我们不见不散,
期待你们精彩的表演!
比赛部分花絮
~求
文言词句文学味,
文学角度品文言
文/魏晓芳
(向上滑动启阅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时间:年11月26日
地点: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一、介绍助读资料,明确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很流畅。有一个字的字音要注意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中的“遂”读第四声,不是第二声。
师:我们看屏幕,把这则资料读一下。
(屏幕显示)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学生朗读)
师:这则资料告诉了我们作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继续读。
(屏幕显示)
元丰二年(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州。
(学生朗读)
师:这则资料告诉我们,作者在中年时所遭受到的一次诬陷,被捕入狱,然后削官被贬谪到偏远地方湖北的*冈。他的“东坡居土”号就是在*冈种田时给自己取的,因为那个地方叫东坡。现在听起来是一个很雅的号。继续读
(屏幕显示
(在*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学生朗读)
师:这是大学者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一段话。说的是苏东坡在贬谪期间写的作品里面有四篇是绝世妙文。我们今天要学的短短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其中的一篇。
(屏幕显示)
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学生朗读)
师:这是作家、学者梁衡先生的评价。“两轴精品”都在我们这一册书里。在学术界,人们认为,《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85个字的文章是神品(屏幕显示“神品”,教师板书“神品”)。这么容易懂,神在哪里,这会激起我们欣赏品析这篇文章的欲望。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地来品味它。
师:这节课有三个活动: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
(屏幕显示)
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二、有味地朗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有味地朗读”。刚才大家一起读了,很流畅,但是味道没有读出来。我们来看什么是“有味”。
(屏幕显示)
有味地朗读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读三个地方给你们听一听,看哪些字是拉长的,并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
(教师深情范读)
师:哪几个字?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好,一起试一下。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学生齐读课文,模仿教师对三个字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继续来。第二个要求是——
生: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因为是“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学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第三读,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学生认真思考)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1: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一句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2:第一行的“欣然起行”,这时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
生3:我选“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他发现张怀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觉得……
生3:怀民和自已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品得很细腻。谢谢你。
生4: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体现出作者那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兴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得很含蓄,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这个地方能不能读得快乐一点呢?
生5:“如吾两人者耳”要读得快一点,因为它是整个连在一起的。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的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到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读出了一点淡淡的快乐的。(教师朗读出前三句,强调“亦”字体现出的欣喜)没有这个“亦字和有这个“亦”字大不一样,如果怀民没有睡觉,他可以说“怀民未寝”,但是“怀民亦未寝”:他和我一样啊,都没有睡觉。“盖竹柏影也”,也有点淡淡的惊叹的味道。接下来,我们再来读,把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学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师:好!最后再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感情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示范)“盖一竹柏影也。“但”字要稍微地拉长一下。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真好!我们都已经体悟到神品的力量了吧!它让我们能够这样去朗读,这也许是苏轼也没有想到的。
三、有味地分析
师:好,下面开始第二个“有味”。
(屏幕显示)
有味地分祈
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师:请你将课文进行变形。我们看课文,只有一个段落吧?先思考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教师以语音强调“变形”二字)开始进入课文,将课文进行变形。
(学生苦苦思索,教师巡视)
师:好的。我试问一下,你们理解了这个“变形”的意义了吗?需要老师解释吗?(语调上扬)
生:需要(学生齐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还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下面请你从我刚才说的三点里面选个点,尝试一下。开始。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学生热烈讨论)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从“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一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有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谢谢你!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4:我也认为可以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教师插话:“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教师插话: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教师插话:“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已的情感(教师插话:“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请继续发言。
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教师插话:“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教师插话:“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的,谢谢!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分三层的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层从“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段为记叙的手法;第二段从“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为描写的手法;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这是人教版的教材,在苏教版的教材里,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所说的叙述、描写、抒情三个部分。
原来,这85个字是这样地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地奥妙,可以是一个篇章,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大家把关键词读一下。分两层——
(屏幕显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生:叙事、抒情。
师:分三层——
(屏幕显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生:记叙,描写、抒情。
师:分四层就更有意思了。读起来。
(屏幕显示)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生:起、承、转、合
师:最后一个更有意思了,事情的起因是“起”,发展是“承”,笔锋一转,一个特写镜头是“转”,“合”,用抒情议论托起全文,收束全文。“合”是很有力量的。它依托于前面的叙述描写,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情感震撼力是最大的,它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请你们把“叙事、抒情”“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分成三个小块旁批在课文上。
四、有味地欣赏
师:下面是“有味地欣赏”。
(屏幕显示)
有味地欣赏
活动:课文观感
师: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先来看活动要求,请一位同学把要求读一下。
(一学生朗读)
师:也就是说,每位同学只要表达出自已感悟到的一点之美就行。
开始。
(学生思考)
师:好,同桌之间第二次交换意见。
(学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可以举手
(点好举手学生的顺序)
生1:我觉得最后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写的是作者不追求名利,不为俗物所累,非常有韵味。
师:好,她是对“闲人”进行了品析。她两次发言都紧扣了这句。生2:我觉得“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很美。他
把竹柏影比喻成“藻、荇”,“交横”一词写出了影子的繁密错综,很有韵味,又烘衬出了周围的环境。
师:好!这个“水”字用得好,本来就可以直接说“藻、荇交横”,但“水中藻、荇交横”给我们一种澄澈的、透明的感觉,而且和前面的“积水空明”照应起来。
生3:我要说的是“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因为这个“亦”字,写出了苏轼和张怀民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朋友。
师:两个都是被贬谪的人,两个人此时的心情也许都很复杂。他品的“亦”比我们起初读课文时品的“亦”还要深刻些。好,谢谢你!
生4:我要说的是“月色入户”的“入”字,给人以动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师:对,一个“入”字用得好。月色给一个寂寞的人、失意的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生5:“欣然起行”的“欣”字用得好,我从这个“欣”字读出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向往。
师:这个“欣”字是有力量的,本来是被贬谪的人,但依然有乐观之情表达出来。
生6:我觉得“闲人”两字写出了苏轼贬谪之后不用处理公务的失落之感。
师:有点失落之感,有点自嘲之感。很好,她体会到“闲人”另一层的含义了。
生7:我要说的是“但”字。“但”字之前写出了作者情趣高雅的感觉,在明媚的月光下散步;“但”字笔锋一转,之后写出了作者有点凄凉的感觉。
师:是啊,月亮人人都很欣赏,竹柏大家都可以来观赏,只是,在这样一种具体的环境之下,我们两个无事可做的人啊,在这儿静静地欣赏夜色的美好。有点淡淡的愁绪。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有快乐在里边。很好!还有吗?
生8:我觉得“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用得好,“欣然起行”四个字会让读者想:他要去找谁?
师:为什么不用“思”呢?这个“念”字写出了一个寂寞的人,没有人可以交往,谁能和自己一起快乐呢?想来想去,想到了张怀民,这个“念”字用得好。品得真是细致。谢谢!
生9:我认为“寻张怀民”的“寻”字用得好,很好地写出了苏轼当时愉悦的心情。
师:嗯,去找他去,去找他玩去。好,还有吗?
生10:我觉得“盖竹柏影也”的“盖”字用得好。庭中的美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给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更增添了韵味。
师:她的表达非常好,高雅。这个句子真的是写得好。他没有直接说竹柏的影子在月光下投在地上是那样的漂亮,而是先说庭下像水一样的清澈,那么空明,最后点一下,这是竹柏的影子啊!一种微微的惊叹在里面:“盖竹柏影也。”
生11:我觉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句子写得美。这句中没有一个字是写月亮的,却给我们在月光下散步的感觉。
师:好。这个句子每一个地方都写了月,都写了月色,都写了月色的美丽,但是却没有用一个“月”字。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
生12:最后一句的“耳”字,表达了作者一种怨愤的情感。
师:对,他有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如果就此打住的话,就没有韵味,没有叹息的味道出来。
师:多好的欣赏啊!85个字,竟然可以让我们这样去欣赏,怎么能不是“神品”?
五、结课
师:老师小结一下,这篇文章有六个美点。
(屏幕显示)
美在篇幅的精短
师:“美在篇幅的精短。”就只是85个字。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出来的。
(屏幕显示)
美在内容的丰满
师:怎么理解“美在内容的丰满”呢?我用8个字来概括:一晚、一游、一景、一感。一晚,写了一个晚上;一游,写了一次游历;一景,描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感慨。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满的内容!
(屏幕显示)
美在结构的灵动
师:我们刚才已经充分感受到结构之美的魅力了。
(屏幕显示)
美在月色的描写
师:写月色而不露痕迹。我们已经分析得比较透彻了。
(屏幕显示)
美在情感的波澜
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情绪、情感、心情,那样一种轻波微澜渗透在课文中。“解衣欲睡”,表达了孤独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的感觉;“念无与为乐者”,寂寞之感;“怀民亦未寝”,兴奋;“相与步于中庭”,淡淡的快乐;“盖竹柏影也”,赞叹、惊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深层次的感慨。文中情感的波澜就是如此之美。
(屏幕显示)
美在“闲人”的意味
师:这个“闲人”可以理解为悠闲地欣赏美景的人;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侯作者的心情很宁静;还可以理解为他的乐观和旷达,不为现在的境遇而苦恼,而在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惆怅的心境……“闲人”啊“闲人”,这个“闲人”意味很深长,怎么理解都很有意思。
这样一篇85个字的文章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美好的地方。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很感谢大家,下课。
我们都知道,从年9月份开始,一年级、七年级语文教材统一使用统编教材(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简称“部编本”),语文教材“有限的多样性时代”告终。
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目也提升至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那么文言文教什么?如何教更有效?就成了我们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掌握程度。”据此,我们的文言文的教学,貌似重点可以放在翻译。翻译完成了,文言文教学就功告大半了。
然而,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童志斌说:翻译要做,基础的词法句法也要渗透,但这不是重点更不是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