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市*规划研究所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江阴市澄江街道主要河道水质提升规划
●申报部所:市*规划研究所
●项目地点: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项目规模:82.71平方千米
●完成时间:年9月
一
背景与问题
江阴市南望太湖,北滨长江,因“大江之阴”得名。澄江街道作为江阴市人民*府驻地,紧邻长江干流,多条河道直接入江,是构筑长江大保护的第一道防线,面临着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和国省市各级地表水考核的多重压力。
图1江阴市澄江街道区位图
近年来,澄江街道6个常规考核断面中仅长江小湾断面稳定达标,其余5个断面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区域内河道的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市级、街道等各相关部门已陆续在主城区范围内开展6轮包括污染源排查、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等工作,从区域和市级层面构建了良好的系统基础。但由于之前的工作偏宏中观层面,近三年来街道范围内断面水质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经项目组与澄江街道深入沟通,提出“下沉一级做研究,靠前一步促实施”,拟从中微观层面明确、量化各断面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近期断面达标整治策略,实现“一断面一策”,并针对远期河道水质整体提升目标,提出系统化方案,形成“澄江街道辖区范围水环境管理一张图”。
全面梳理澄江街道排水体制、河网流态、改造难度和管理机制后,项目组分析了本次工作面临的四大难点:一是污染来源模糊,二是迁移规律不明,三是分流改造困难,四是系统缺乏衔接。明确了本次工作的范围:一是研究范围,根据水系连通性及活水实验结论,确定与考核断面关联的13条河道作为本次规划的研究范围;二是规划范围,澄江街道辖区内的12条主要河道及其周边陆域范围。规划期限为近期-年,远期-年。
图2研究与规划范围示意图
二
工作思路
本次规划打破常规水环境治理规划框架,依“污染溯源-模型构建-系统提升-协同管理”逻辑提出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重点突出“断面-河道”污染溯源,形成“一断面一溯源”;在此基础上,开展水动力和水质模拟,构建污染物与河道、断面水质之间的定量关联,校核整改措施对断面水质的提升效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强化多项硬、软件技术的应用,综合在线流量监测、荧光水质指纹等先进技术和常规水质检测、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手段,全面夯实基础数据、量化污染贡献、确保精准施策。
图3项目特色硬、软件技术
三
主要内容
1、主要河道污染精准溯源
精细化排查区域内河道水系、排水管网,以断面为主抓手、以河道为载体,分析污染原因、污染物来源和污染负荷总量。
(1)突破行业内常规水环境治理规划的定性分析和理论计算模式,本规划一方面对排口进行精确定位,从“断面-河道-排口-管网-小区”建立空间关联,追溯污染物源头;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流量监测和水质检测,定量计算污染负荷,最终明确污染负荷贡献度最高的十大排口及其对应的56个小区,安排近期开展整治工作。
(2)同步开展面源污染、合流制溢流污染、汛期溢流污染等计算。分别汇总分析非汛期污染负荷贡献和汛期污染负荷贡献,锁定了主要污染源集中的河道河段。
2、河道污染迁移转化规律分析(水动力-水质模型构建)
区域内水网发达,且部分河道受长江潮汐影响、人工闸泵控制等,流态复杂。在精准溯源基础上,构建了引水、排水及施工三种不同工况,定量分析点源、面源和跨界等污染物通过河道流动对各断面产生的影响,明确了各断面受各类污染物影响的贡献比;同时也基于计算机模拟结果,形成调度建议,为与相关主管部门调水协调提供依据。
3、断面水质提升规划方案
近期针对各断面的量化关联污染源,提出水质达标方案;远期针对河道水质整体提升目标,提出“厂-网-河”系统化方案,形成项目库。主要内容包括:
(1)覆盖“小区管网-市*管网-截污系统-污水处理设施”的全流程截污控源项目库
(2)近期提升部分河道水动力条件、逐步提升区域整体水动力条件、最终由市级多部门形成调水联动机制的水动力提升项目库
(3)涵盖面源污染控制和合流制截流污染控制的汛期污染防治项目库
(4)因突发事件导致河道和断面污染的应急处理策略
4、动态管理措施保障机制
明确澄江街道与江阴市级部门的责权分工,建立污染应急措施和长效管控措施衔接机制,实现短期成效与长期目标的双重保证。
四
创新与亮点
本规划在传统黑臭水体治理、污水提质增效等行业宏观规划基础上,结合属地*府的实施需求,打破“岸上到河里的最后一公里”,在技术手段和组织模式两方面开展了创新探索,为传统工程规划弥补“基础数据不足、指导实施偏弱”的短板提供了实践参考。
1、技术手段方面
一是开展排口流量在线监测,全面掌握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规律及污染贡献,以实测结果代替理论计算进行精准溯源,“一断面一策”制定整改重点及方案。
二是采用荧光水质指纹技术跟踪河道污染路径,通过比对污染源及河道三维荧光图谱特征相似度,判断特定污染源对断面和河道的污染影响。
图4荧光水质指纹技术溯源河道污染路径
三是通过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构建不同污染源与河道水质的响应关系,动态评估工程措施对断面水质改善效果。
四是创新性开展河道底泥污染释放实验,量化底泥污染贡献及不同深度底泥的污染释放、吸收情况,为清淤方案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图5兴澄河底泥采样(左)兴澄河底泥厚度分布图(右)
2、规划组织实施模式方面
一是借助水质提升规划,实现大流域(宏中观)水环境治理规划与小流域(中微观)水质提升规划相结合。突破常规水环境治理规划侧重系统性、对单个断面和近期实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