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大江奔流之四个长江江苏映像文化
TUhjnbcbe - 2023/6/10 20:57: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江苏的长江文化根脉深厚,沿江地带历史文化名城最多。“年前长江的两岸实际上就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统一分布群,年前以城市为中心的长江文化带已经形成,此后一直在发展。”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看来,江苏正在积极打造的扬子江城市群、推进的宁镇扬一体化都是通过沿江城市的互动来建构历史文化空间,以城市为核心进行文化带的建设,“归根结底,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离开长江文化带的建设”。

薪火相续,文脉风流

长江一过南京,就换了一张面孔。

她如一条蜿蜒飞舞的水袖,串起沿江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泰州、无锡、苏州、南通8座城市。

地理学家把这里称为江苏公里长江岸线城市,城市因江而名者如江宁、镇江、靖江、江都、邗江、江阴等众多,足见长江对江苏的意义;而经济学家则将这里称为江苏长江经济带,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城市数量最多的区域。

虽然长江犹如一条天然的分界线,把这些城市分隔在江北和江南两大自然地理区位,但在更多普通人的文化怀想中,这里大约就是历代诗人笔下那个美不胜收的“江南”。

她是“历史悠久”“气候温润”“人民富庶”的代表,是紫砂壶、大闸蟹、《茉莉花》的故乡,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般的梦里水乡。

长江便是这江南水乡的主脉,她把众多江湖河荡连接起来,勾勒出如人体脉络般的轮廓,氤氲的水汽,为这片土地笼罩起一层诗意。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与水为邻、枕水而眠,长江水赋予了江苏水乡“灵动、诗意、包容、开放”的历史文化气息,周庄、同里、甪直、荡口等星罗棋布的水乡古镇支撑着往来贸易,滋养着这里的人文气质与性格,维系着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可以说,江苏的历史发展、江苏的温润灵秀与江苏人对水的独到理解和充分利用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在历史学家眼中,温婉的江南水乡还有刚强的另一面。在南京大学教授、博导胡阿祥看来,“江南”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避难所和大后方。在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每每把江南作为回旋之地。西晋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耻”,导致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无一例外,落脚点都是江南。“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绵绵不坠,正因为我们有了江南。”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无论是北人南渡划江而治,还是大一统王朝对江南的虎视,刘禹锡笔下的这首《石头城》,无疑是分合离乱的历史见证者。千年之后,南京文史学者薛冰将石头城写进《读南京》一书。他说,石头城不仅是长江最重要的沿江*事要塞,即使在大一统时期,石头城仍是水上交通要隘,且是金陵怀古不可或缺的命题之一。

除了石头城,金陵怀古的另一主题,便是刘禹锡诗中的淮水——秦淮河。从“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飘渺,到“桨声灯影”里的迷离浪漫,秦淮河给中国历代文人提供了无尽的诗意与想象。可以说,在长江众多支流中,恐怕很难有一条支流可以如秦淮河一样有如此众多的文化意趣。

她兜兜转转,流遍了金陵的寻常巷陌,不仅滋养了枕河人家的生生不息,更见证了江南文脉的延续。

坐落在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年间,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于江南人才辈出,这里成为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科举考场。与江南贡院相邻的是孔庙和学宫,千百年来,江南学子们在孔庙祭孔,到学宫学习,赴贡院赶考,而今天的孔庙,家长们依然来到这里,虔诚祭拜,企望孩子可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如今已经化身科举博物馆的夫子庙,依旧完好地保存着这一份深厚的历史记忆。正是千百年来文化薪火的相续之心,正是一代代人沿着这一脉流继承、深入、转变,才成就了今日江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并最终塑造了长江两岸一座座名城的文化品格。

通江达海,文化“交汇”

公元年(明永乐元年),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太仓刘家港,两百多艘海船起锚。从这座“天下第一码头”,三宝太监郑和开始了远航的壮举,“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宝船在明朝规模最大的官办造船工场——龙江宝船厂建造。从南京出发,在长江航行两日,来到太仓修整,然后扬帆入海,走向世界。

江苏,历史上就是文明、文化交汇之地,长江两岸记录了无数走出去、迎进来的交流往事。

江苏如东县掘港唐宋国清寺遗址挖掘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出土的文物佐证了一段“丢失”了的历史。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其中一次,遣唐使团曾从国清寺登船沿“掘沟”抵达扬州。

贺云翱认为,处于“交汇点”的江苏,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演变动力体系。“一方面,它引领着长江流入大海,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孔道,另一方面,长江在江苏境内与大运河交汇,将中国的内地连接起来,沿海地域、长江地域、*河地域和北方地域有了互动和融合,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

离开长江,就没有大运河的成就。

南京的六朝文化、苏州无锡的吴文化、扬州镇江的大运河文化、南通的近代中国第一城文化……如今,江苏的沿江八市都在围绕长江文化的特点,积极推动博物馆建设,使之成为公共文化的传播中心。

镇江博物馆中,收藏着年京口闸考古遗址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京口闸,一端牵着古运河,一端连着古长江。主持京口闸考古工作的专家霍强介绍说,从唐代至清代,京口闸都是漕运咽喉和经长江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清代晚期通了火车,其“江南运河第一闸”的功能才逐渐淡化。

在中国近代文化科教史上,第一座国人自办的博物馆、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中国人办的盲哑学校和第一所气象站等多个“第一”,都诞生在江苏南通,南通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来到南通海门,为纪念张謇先生而修建的张謇纪念馆里十分热闹,这里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0余万人次,成为人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教科书。而在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里,游客们更是可以进行一次跨越历史的对话。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才能让长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好地融合。

文保单位打开过去尘封的大门,邀请市民走进去。作为中国地面遗存最大、原真性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城墙,南京明城墙也在年8月8日实现全面开放,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真正成为百姓看得见、走得进、摸得着的“民城墙”。南京的云锦、金箔、古琴,扬州的玉雕、漆器,南通的蓝印花布,常州的宫梳名篦、留青竹刻……沿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走上激活之路。

创意为*,文心永续

时光倒回到多年前,双目已盲的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在弟子们的搀扶下跨上长江上的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到达今张家港西北长江之滨,在这里,已66岁高龄的鉴真开始他第六次东渡弘法的征程。几个月后,历经千难万险,鉴真终于踏上日本的土地,将中国的佛教文化、建筑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医药文化甚至音乐文化等传入日本,并以“日本文化恩人”的声誉,名垂青史。

多年后,“鉴真东渡”的故事,被江苏省演艺集团搬上舞台,以西方歌剧的形式于年再次“东渡”到日本公演,取得巨大轰动,日本*界、艺术界和普通观众均对艺术家们用西方歌剧演绎这个古老的东方传奇给予高度赞誉。

创新,始终是江苏文化的灵*,它渗透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

在江阴,有一家名叫“假如我有一个花店”的花店人气特别旺,它不仅是一家花店,更是江阴图书馆的八家分馆之一。顾客不管买不买花,都可以到二楼的图书馆借阅图书,凭江阴图书馆借阅证买花还可以享受折扣。

年下半年以来,江阴市图书馆在全国首创“公共图书馆+”的合作模式,把图书馆分馆开到茶楼、咖啡店、银行、花店,甚至成衣馆。读者不仅通过借阅证可以在分馆实现与总馆通借通还,借阅证还成了分馆所在商家的打折卡和优惠卡,实现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惠民”。

引进社会合作机制,将公共文化服务植根于社区和社群之中,是长江岸边的江阴在文化上“对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系列创新创意正在长江两岸不断上演。

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连续举办十多年。作为一个县级市,张家港用创新思路打造文化品牌,坚持“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的理念,首创“长江文化艺术节”,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新意迭出。如今,艺术节作为长江流域城际之间沟通与合作的优质平台,发挥着特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被明确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在第六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中国优秀民族节庆”推荐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称号。

“江苏文化领域的创意基因自古就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首席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范金民对记者说,特别是明清时期,以“苏意”“苏样”为代表的苏州时尚曾引领中国人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近年的时尚风潮。清人纳兰常安就曾用“广东匠,苏州样”来形容苏州在产品设计方面别开生面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范金民认为,在当时以苏州为代表的苏派文化,之所以能引领潮流,除了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外,与江苏人不断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文化创意创造居于全国最前列有关。

今天,以创意为灵*的基因依旧在长江两岸的文化血脉中流淌。

走进镇江西津渡,这里观音文化、救生会文化、渡口文化、民国文化多元汇聚,如同著名美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赞叹的:走在西津渡古街上,仿佛走进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这里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被认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而今,西津渡已不仅是文化旅游的桥头堡,更是文化创意的前沿阵地。随着镇江市西津渡文化产业创业孵化园的建立,一大批来自天南海北的创客深藏古街小巷,靠执着、创新逐渐赢得游客和市民的青睐,成为西津渡靓丽的风景和活力之源。本报记者徐宁陈洁

观潮轩

长江文化艺术节

年起,张家港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携手西藏、青海、云南等长江流域12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构筑长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地。长江文化艺术节曾获文化部创新奖,被确定为江苏重点培育的三大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之一。去年的艺术节开展(张家港)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长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系列座谈会、中国(张家港)小剧场艺术荟萃、“梨园映金秋”长江文化戏曲月、第五届“诗歌里的城”朗诵会等九大文化活动。

歌剧《鉴真东渡》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指导,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江苏歌剧舞剧院联袂演出。全剧借鉴西方歌剧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歌颂鉴真慈航普渡的悲悯情怀和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为契合鉴真大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剧目汲取扬州民歌元素,并在第二幕中出现扬州瘦西湖、大明寺等景点的投影。扬州大明寺仁如法师在舞台一侧莲花座上吟诵《大悲咒》《华严经》《心经》等佛法经典,为剧情推波助澜。曾先后赴日本、北京、中国台湾等地演出,被赞为“国际化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精彩之作”。演出阵容中,既有田浩江这样享誉国际的顶尖歌唱家,也有薛皓垠、柯绿娃等国内首屈一指的知名青年歌唱家,还有以殷桂兰为代表的江苏本土知名歌唱家以及仝濛、骆洋、周磊、刘雨东、洪凌等优秀青年歌唱家。

话剧《张謇》

话剧《张謇》由南通市和省文化厅倾力打造,由南通艺术剧院、港闸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剧目以“救国梦、赤子心”为主题,以张謇过七十大寿时,惊闻其实业陷入困境而展开剧情,棉纱滞销、借贷无门、国外又虎视眈眈……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再现张謇一生怀揣实业救国的抱负,以一己之力做一城之事、编织一国之理想。剧目以自由的时空转换艺术手法,辅助灯光、布景、道具的综合表现,将人物的心灵情感展现给观众,表现出张謇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张謇》由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创作,国家一级导演李明华担纲导演,第十七届中国梅花奖得主、一级演员康爱石扮演张謇。该剧去年创排,当年连续商演50场,观众超5万人,创造南通原创剧目连演场次的纪录,并斩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优秀剧目奖、导演奖、表演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江奔流之四个长江江苏映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