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日子。“八·一三”淞沪抗战是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队抗击侵华日*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淞沪会战”或“八·一三事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変”(“第一次上海事変”即年“一·二八事变”)。淞沪会战中日双方共有约万*队投入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作者:徐平,作者系*史专家
来源:中国*网
虹桥机场事件后,中日双方调兵遣将,大战一触即发
淞沪(上海)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由于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陆战队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浦江沿岸巡弋。
年7月,日本侵略*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8月9日,驻上海日本海*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驾*用汽车强行冲入虹桥中国*用机场,被机场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中国上海当局当即与日方交涉,要求以外交方式解决。但日*无理要求中国*队撤离上海、拆除*事设施,同时,向上海增派*队。在10日的日本内阁会议上,海*大臣米内光*说明上海情况后,要求动员陆*部队。陆*大臣杉山元答应派遣陆*。增援的海*陆战队8月11日到达上海,大战一触即发。12日,参谋本部根据陆*省和参谋本部的协议,制定了派遣兵力方案。
日*控制虹桥机场
中国方面,国民*府*事委员会于11日“决心围攻上海”,令在京沪铁路沿线驻扎的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即刻率部防守上海周围。张治中当即下令:
一、八十七师的一部进至吴淞,主力前进至市中心区;
二、八十八师前进至北站与江湾间;
三、炮十团第一营及炮八团进至真茹、大场;
四、独立第二十旅在松江的一团进至南翔;
五、令炮三团第二营及五十六师自南京、嘉兴各地兼程向上海输送。
8月12日,国民*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国防最高会议。同日,国防最高会议正式组成,国防最高会议及**联席会议决定:以*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为陆海空*大元帅,对日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在战略部署上,以一部兵力于华北各要点重叠配备,多线设防,逐次抵抗;集中兵力于华东,力保淞沪要地,掩护南京;另以少量兵力扼守华南各主要港口。
坚守吴淞炮台的中国官兵严阵以待。
从8月13日起,日*便以租界和停泊在*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驻*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
国民*有高官认为,淞沪地区是国民*统治和蒋介石集团的根基,这回国民**府和蒋介石才动了真格的。
参加淞沪抗战的国民**精锐部队。
会战经过,从中国*队来说分三个阶段:
攻,守,撤
整个淞沪会战大致分为3个阶段:8月13日至8月22日为第一阶段;8月23日至11月5日为第二阶段;11月5日至11月12日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中国*队进攻阶段。中国*队在挫败日*挑衅后,主动出击,采取攻势,力图趁日*援兵未到,一举歼灭在沪日*。
张治中将*认为:中国对付日敌,可分作三种时期: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强”。“九一八”东北之役,是第一种;“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是第二种。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
8月13日,日本海*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击退。
淞沪会战日本海*陆战队防御阵地。
8月14日,中国*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同时,*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九集团*,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八集团*,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
这一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八一四”空战告捷,打破了“日本空*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纪念首次空战胜利,南京国民*府将8月14日这一天定为“空*节”。
中国空*英雄高志航
8月15日,日本*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队之暴戾,促使南京*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的命令,重新征召已退出现役的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下辖第三、第九、第十一师团(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年8月15日,日本参谋本部下达《临参命第七十三号命令》,编组上海派遣*,以“保护帝国臣民”为借口,侵略上海。
上海派遣*司令官松井石根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基地,阻止后续敌*登陆。
淞沪会战中国守*环形防御工事。
8月17日,中国*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第八十七师攻占日海*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第八十八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8月19日,中国*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濂所属第三十六师加入战斗,与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七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日*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队进展困难。第三十六师第二一五团第二营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上海各界慰问守*官兵。
8月18日至20日,日*第三、第十一师团先后由日本出发,至22日到达上海以东公里的海域,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第三战区鉴于敌登陆威胁增大,遂以第九集团*专负上海市区之作战,以新编成的第十五集团*(总司令陈诚)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的作战。
8月23日后,会战进入第二阶段,即双方相持阶段。敌我双方大批援*到达,日*由守势转为攻势。
日*专门进行巷战使用的单兵活动机枪掩体。
8月23日晨,日*上海派遣*第三、第十一师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24日,中国第十五集团*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
8月31日拂晓后,日*以飞机30余架,并以海*舰炮猛击吴淞,强行登陆;日*另一部由市轮渡码头登陆。中国守吴淞的第六十一师的一个团,伤亡过半,不支后退;惟吴淞炮台,仍由上海保安总团固守。张治中将在刘行的第六师调到杨行、吴淞,驱逐登陆之敌。该师于31日夜,向吴淞攻击前进,与敌遭遇于杨行以北地区,发生激战。
日*炮击上海人口稠密区。
日*轰炸下的上海火车站。
9月1日,日*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守*第九十八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
9月2日起,日*进攻三官堂,并强渡泗塘河,被击退。3日至4日,日*连续向三官堂一带进犯。第六师十八旅奋勇阻击,歼敌不少,但该旅伤亡甚众,旅长翁国华和团长朱福星负伤。5日晨,敌分由吴淞、张华浜和沙龙口夹击宝山至三官堂阵地。第六师腹背受敌,各村落都被烧夷,火药局守兵全部牺牲,第十七旅旅长丁友松以下伤亡过半,相持至午,该师退守泗塘河。日*越过泗塘河桥向西侵犯,于是,狮子林、吴淞间联系通道被敌打通,而宝山城中国守*由此陷入重围。
*浦江上的战斗同样惨烈。
9月5日,日*集中30余艘*舰,掩护陆*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队顽强抵抗,守卫宝山的第十八*第五八三团第三营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日*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
淞沪会战中国*队教导总队的德国的I型坦克。
9月上旬,由于日*不断增兵,战争逐步升级,中国*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9月11日以后,蒋介石撤换了冯玉祥,自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以陈诚的第十五集团*为左翼作战*,以张治中的第九集团*为中央作战*,以张发奎的第八集团*为右翼作战*。9月21日,再次调整部署,朱绍良任中央作战*总司令兼第九集团*总司令;陈诚任左翼作战*总司令,下辖第十九集团*(总司令薛岳)和第十五集团*(总司令罗卓英);张发奎任右翼作战*总司令,下辖第八集团*(总司令张发奎兼)和第十集团*(总司令刘建绪)。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第一○一、第九、第十三师团等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加入上海派遣*之作战。至此,日*总兵力达20万人。尽管日*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至11月初仍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却付出了重大代价。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决心采取新的措施。
年10月6日,上海闸北三义里附近,废墟里进行巷战的日本海*陆战队。
从11月5日到月底为第三阶段,即中国*队撤退阶段。
11月5日拂晓,日*新组建的第十*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右翼*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
日*第十*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达成合围。
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中国*队全部撤离淞沪地区。至此,战役结束。
日*第十*在杭州湾登陆。
淞沪会战中日双方作战序列
日*参战部队作战序列(年8月13日—11月12日)
上海派遣*:
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
参谋长饭诏守中将
第三师团:藤田进中将
步兵第五旅团:片山理一郎少将
步兵第二十九旅团:上野勘一郎少将
第九师团:吉住良辅中将
步兵第六旅团:秋山义允少将
步兵第十八旅团:井出宣时少将
第十一师团:山室宗武中将
步兵第十旅团:天谷直次郎少将
步兵第二十二旅团:黑岩义胜少将
第十三师团:荻洲立兵中将
步兵第一○三旅团:山田栴二少将
步兵第二十六旅团:沼田德重少将
第十六师团:中岛今朝吾中将
步兵第十九旅团:草场辰己少将
步兵第三十旅团:佐佐木到一少将
第一○一师团:伊东*喜中将
步兵第一○一旅团:佐藤正三郎少将
步兵第一○二旅团:工藤义雄少将
派遣*直辖部队
重藤支队:重藤千秋少将
上海特别陆战队:大川内传七少将
第三飞行团:佐贺忠治少将
第十*:
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
参谋长田道盛武少将
第六师团:谷寿夫中将
步兵第十一旅团:坂井得太郎少将
步兵第三十六旅团:牛岛满少将
第十八师团:牛岛贞雄中将
步兵第二十三旅团:上野龟甫少将
步兵第三十五旅团:手塚省三少将
第一一四师团:末松茂治中将
步兵第一二七旅团:秋山充三郎少将
步兵第一二八旅团:奥保夫少将
*直辖部队
野战重炮兵第六旅团:澄田赉四郎少将
第一后备步兵团
第二后备步兵团
国崎支队:国崎登少将
第三舰队(年10月20日与第四舰队合组中国方面舰队):
司令官长谷川清中将
第八战队:南云忠一少将
第九战队:小林宗之助少将
第十战队:下村正助少将
第十一战队:古本马太郎少将
第十二战队:宫田义一少将
第一水雷战队:吉田庸光少将
第三水雷战队:近藤英次郎少将
第五水雷战队:大熊*吉少将
第一潜水战队:小松辉久少将
第一航空战队:高须四郎少将
第二航空战队:堀江六郎少将
中国*队作战序列(年9月11日—11月12日)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蒋介石特级上将(兼)
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二级上将
左翼作战*:总司令陈诚上将
第十五集团*:总司令罗卓英中将
第十八*:罗卓英中将(兼)
第十一师:彭善中将
第六十七师:*维中将
第六十师:陈沛中将
第五十四*:霍揆彰中将
第十四师:陈烈中将
第九十八师:夏楚中中将
第七十四*:俞济时中将
第五十一师:王耀武中将
第五十八师:俞济时中将(兼)
第三十九*:刘和鼎中将
第五十六师:刘尚志中将
第三十四独立旅:罗启疆少将
第四*:吴奇伟中将
第九十师:欧震中将
第五十九师:张德能中将
第七十三*:王东原中将
集团*直辖
第四十四师:陈永中将
第七十七师:罗霖中将
第十九集团*:总司令薛岳上将
第六十六*:叶肇中将
第一六○师:叶肇(兼)
第一九五师:谭邃中将
第七十五*:周岩中将
第六师:周岩(兼)
第二*:李延年中将
第九师:李延年(兼)
第二十五*:万耀煌中将
第十三师:万耀煌(兼)
第二十*杨森上将
第一三三师:杨汉域中将
第一四四师:杨汉忠中将
第六十九*:阮肇昌中将
第五十七师:阮肇昌(兼)
直辖部队
江防*:总司令刘兴中将
第十五*团:刘兴(兼)
第一○二师:柏辉章中将
第一○三师:何知重中将
第五十二师:李韫珩中将
第二十三师:李必蕃中将
第五十七*:缪征流中将
第一一一师:常恩多中将
第一一二师:霍守义中将
江阴要塞:司令许康中将
镇江要塞:司令林显扬中将
江苏省保安队
中央作战*:总司令张治中上将、朱绍良二级上将(后)
第九集团*:朱绍良(兼)、香翰屏中将(后)
第八*:*杰中将
第六十一师:钟松中将
税警总团:*杰(兼)
第七十一*:王敬久中将
第八十七师:王敬久(兼)
第七十二*:孙元良中将
第八十八师:孙元良(兼)
第七十八*:宋希濂中将
第三十六师:宋希濂(兼)
第三师:李玉堂中将
第十八师:朱耀华中将
淞沪警备司令部:杨虎中将
第十七*团:胡宗南中将
第一*:胡宗南(兼)
第一师:李铁*中将
第七十八师:李文中将
第八师:陶峙岳中将
*团直辖:
第十九师:李觉中将
第三十二师:王修身中将
第二十一集团*:总司令廖磊上将
第七*:周祖晃中将
第一七○师:徐启明中将
第一七一师:杨俊昌中将
第一七二师:程树芬中将
第四十八*:韦云淞中将
第一七三师:贺维珍中将
第一七四师:王赞斌中将
第一七六师:区寿年中将
集团*直辖:
第十六师:彭松龄中将
右翼作战*:总司令张发奎上将
第八集团*:张发奎(兼)
第二十八*:陶广中将
第六十二师:陶广(兼)
第六十三师:陈光中中将
集团*直辖:
第五十五师:李崧山中将
第七十九师:陈安宝中将
第一○九师:吴克仁中将
第四十五独立旅:张銮基少将
炮兵第二旅:蔡忠笏少将
中央*校教导总队:桂永清中将
第十集团*:刘建绪上将
第四十五师:戴民权中将
第四十六师:戴嗣夏中将
第五十二师:卢兴荣中将
预备第十一师:胡达中将
新编第三十四师:顾家齐中将
独立第三十七旅:陈德法少将
暂编第十一旅:周燮卿少将
暂编第十二旅:李国钧少将
暂编第十三旅:杨永清少将
空*第一~第九大队
总预备队
第十一*团:上官云相中将
第四十师:刘培绪中将
第三十三师:马兴贤中将
第十二*团:张钫中将
第七十六师:王凌云中将
第四十三*:郭汝栋中将
第二十六师:刘雨卿中将
第二十三*团:刘湘二级上将
第一四四师:郭勋祺中将
第一四五师:饶国华中将
第一四六师:范绍曾中将
第一四七师:杨国祯中将
第一四八师:陈万仞中将
注:表中上将*衔全称为“陆*中将加上将衔”。当时国民**队上将衔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加上将衔几种。加上将衔亦简称上将,高于中将,低于二级上将。
中央作战*总司令张治中
中央作战*总司令朱绍良
左翼作战*总司令陈诚
右翼作战*总司令张发奎
战后评说:蒋介石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会战,从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中国*队此战前后总计投入步兵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7个炮兵团及其他部队,兵力总数在75万人以上,占全国兵力三分之一,超过当时国民*精锐部队60%。中国空*的参战部队为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约架飞机。中国海*的参战部队,为第一、第二舰队和1个练习舰队、1个鱼雷快艇大队及江阴等地要塞部队,约40余艘舰艇。
侵华日*在淞沪会战中先后投入兵力为9个师团又2个支队、一个混编陆战队,共28万人。已经超过部署在华北的日*7个师团,成为对华作战的主战场。日本海*部队参战的有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参加淞沪会战日*作战飞机架约架,其中陆航架,海航架。
从中日两*投入的师和师团数看,平均日本一个师团,能抵中国八九个师。
闸北阵地上的中国守*。
中国*队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在武器装备上则处于明显劣势,在战略上更不能与日*决战。因此,顾祝同、陈诚等高级将领都主张按照持久战的战略方针,迅速将上海战场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撤退至吴福线和锡澄线两条国防工事线上进行整补。
由于九国公约会议将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讨论中日战事问题,蒋介石从*略角度出发,命令第三战区部队“在上海战场再坚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但正是蒋介石这一错误决定,使国民**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对此,高级将领们颇有微词。如左翼作战*总司令陈诚认为淞沪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略影响战略”。右翼作战*总司令张发奎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死守这种战略是严重的错误,这种牺牲是没有价值的。宋美龄女士认为国民**如能在上海多守一两个月,将可引起国际干涉和支持,因而我*先后增兵六十个师,以致国民**元气大伤,影响南京过早失陷。“蒋先生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蒋夫人的愿望被证实是一种错觉。他怎能听从妇人之言去指挥一场百万人的大战役呀?”是的,蒋介石不是个*事家,宋美龄更不是个战略家,他们的一厢情愿,白白送掉了几十万官兵的性命!
日*在这次会战中最成功的是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法。日*接受“一·二八”战役正面攻坚失利的经验教训,在“八一三”会战开始后,即以主力在中国守*侧翼吴淞、川沙口地区登陆,从北面迂回上海,威胁守*的左侧背。尔后,又在杭州湾登陆,从南面迂回上海,威胁守*的右侧背,迫使中国守*三面受敌,导致整个防线迅速瓦解。日*成功在杭州湾登陆,是整个淞沪会战的转折点。
年8月,占领上海闸北的日*。
国民**总结双方胜负原因主要是:
(一)敌*方面
1.敌*装备优良,尤以在淞沪地区,能充分发挥海陆空*协同之威力。同时敌渡河器材充足,故能克服湖沼地之困难。
2.敌*能活用战术,遂行迂回与分进合击,以集中于战斗目标。如金山卫登陆之敌迂回淞沪我*右侧背,及沿大湖南北对南京之分进合击。
3.敌*以仗优势装备,故敢行中央突破战法,攻占我一点以瓦解我全线。
4.敌*炮空火力旺盛,能收制压我炮兵之效,为战况迅速发展之主因。
(二)我*方面
1.我*攻势能力缺乏,致对由杭州湾登陆之敌,未能毅然进击,以行牵制,致其迂回成功。
2.敌*指向大场时,我*未能乘机由广福、南翔方面出击,威胁敌之侧背,致敌中央突破得以成功。
3.我*对持久抵抗原则之运用,尚欠灵活,退却时混淆不清,有时陷于混乱。
4.我*京沪间国防工事缺乏有计划之管理,缺乏引导进入阵地之幕僚,致未能发挥歼敌效果,即被陷落。
淞沪会战中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会战中,中国官兵同仇敌忾,前赴后继,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浴血奋战,以伤亡25万余人的惨重代价(其中阵亡*长1人,师长、副师长4人,团长28人,营长44人),毙伤日*5万人,粉碎了日*速战速决的战役企图。这次会战国民**投入大量精锐部队,由于部队战斗减员过大,来不及补充,战斗力严重下降。给以后的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大型会战造成不利影响,使中国*队在全面抗战初期阶段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