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奔驰宣布同远景科技集团远景动力达成战略合作,以远景动力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正加速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近年来,远景在风电及动力电池领域的频频发力,让大家对这家企业印象深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远景就是由一支10多人的海归创业团队从江阴一个面积不大的科创载体起步的。
无论是创新型企业还是科创人才,尚未在科创赛道上崭露头角时,都需要优质的创新平台载体来孵化承载。让更多的“远景”在江阴集聚成“风景”,当前,江阴正充分放大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作用、*策效应,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创新网络,全力打造创新载体“强引擎”,为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建设蓄力。
载体蝶变,推动“创新策源”活力澎湃
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是江阴“科创T台”中的重要“台柱”,也是江阴深度融入长三角、主动对接太湖湾科创带的重要战略承载之地。不少企业选择进驻平台,为江阴产业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赋能,达索系统(江阴)数字创新中心便是其中一家。达索系统负责人孙晓波透露,他们将专注江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难点、痛点,通过研发创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软件。
在江阴,有一批老厂房正加速蝶变为“创新策源地”,除了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还有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科创载体。位于澄张公路与长山大道交叉口西南侧的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从一家纺织厂成为了面向高端制造业的“后加速器”,吸引了触宇光电、佩尔新材料、谷田新材料等10余家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升级改造,这给了江阴科创载体提档升级的好契机。”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徐飞透露,结合工改,江阴将累计建成科创载体面积超60万平方米。
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一批赋能江阴“”产业体系的新建科创载体也正蓄势待发。由四方共建的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已汇集了尊阳半导体、银河芯微电子等一批项目,通过对接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复旦大学、华进半导体等高水平科研院所,打造出了一条围绕中心、上下贯通的创新链;同时,依靠股东新潮集团和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打造出了一条聚焦于集成电路的专业金融链,一年多来为入驻中心的公司或其母公司提供了上亿元的股权投资资金。
“双碳”风口下,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江阴企业助力“双碳”引入了创新活水。“已拜访企业40余家,签约企业12家,并与双良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孟虹兆透露,他们探索性地在江阴本地推出碳中和碳达峰技术咨询服务,专门为江阴企业提供双碳*策解读、碳资产管理人员培养与双碳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助力打造“双碳”形势下的先进制造产业。
飞地引领,延伸“创新触角”千里之外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五道口,一家从江阴“飞”来的创新孵化器,与清华大学隔路相望,这就是清控科创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不到半年的时间,这里已经有3个项目入驻、6个项目意向签约进驻。对在这里安家的创业企业来说,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不仅是一个“房东”,更是一座值得不断挖掘的资源“富矿”,背后链接的是制造业第一县的资源优势和企业需求。
“飞地”已成为江阴科创载体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江阴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城市搭建了“飞地”。“江阴是工业百强县第一,北京高校研发实力强劲,有着‘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需求,‘飞地’一手托两端,轻松叠加了两地的*策优势。”徐飞说,“飞地”实际扮演着“流量入口”的角色,由“飞入地”*府主动出击,把“触角”延伸到人才、科研资源更具优势的“飞出地”,各类资源在“飞地”凝聚,最终传导到江阴,为江阴所用。
两地联动下,江阴(北京)创新中心不仅能更好地服务江阴本地企业,促进本地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加速了北京高校的人才项目团队到江阴进行产业化的进程。清华团队项目智能喷涂机器人已在江阴临港科创园落地,该项目能为附近振江新能源、远景科技、艾尔姆风能叶片等大型构件厂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在飞地做小试,到江阴来中试并且产业化,成果转化的路径一下子全部打通了。”智能喷涂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刘君辉说。
飞地引领之下,江阴“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需求得到解决,同样,清华也看到了江阴制造的优势,“局面慢慢打开了!可以考虑趁热打铁,推动材料系和江阴整体合作!”徐飞透露,“飞地”模式已成为资源富集地和区域产业之间的桥梁,当前,江阴又开始探索镇(街)到江阴市中心利用闲置楼宇设立“科创飞地”的模式,比如海澜集团就把海澜智云项目放在了高新区,相对镇街而言,江阴市区更能吸引人才创新创业,实现全域“双创”的增量促进和存量提升。
规划为先,摹画“科创江阴”一张蓝图
“基数”足够大,突破力才会足够强。“迫切需要加大科创载体建设力度,促进创新型企业快速集聚,形成载体运营的良性循环。”徐飞说,围绕“科创江阴”建设要求,江阴明确了科创载体建设任务,按照每年平均增加不少于万平方米的目标,至年底,江阴将新增科创载体不少于万平方米,重点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空间,“率先在绮山湖科创谷打造综合性、地标性科创载体,以此‘引爆’江阴科创载体建设。”
在“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实施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工程是重点任务之一。对此,徐飞表示,江阴在打造科创综合体标杆的同时,还将紧密结合工改工作,推动新型复合产业用地*策落地,探索建设集创业孵化、企业加速、总部经济、服务配套为一体的全链式科创综合体,“新型复合产业用地集合了工业生产、研发设计、试验孵化、生产性服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能更好地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关于加快科创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江阴市科技赋能楼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江阴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江阴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江阴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徐飞介绍,围绕科创载体建设,江阴还接连出台了一批*策“红包”,持续优化科创生态,持续激活载体活力。
企业研值观察
微导纳米:深耕关键技术赋能光伏和集成电路发展
近日,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斩获国内行业一家头部企业量产高效电池的亿元订单,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赢得了客户青睐。“微导纳米‘夸父’系列产品及一揽子解决方案采用先进反应腔体设计与薄膜沉积工艺技术,可为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表面提供高质量超薄钝化膜。该技术产品能有效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推动产能进一步提升。”微导纳米副董事长、CTO黎微明说。
微导纳米成立于年,公司以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为核心,专注于先进薄膜沉积装备的开发、设计、生产和服务,业务涉及集成电路、光伏、LED、MEMS等半导体相关领域,以及新能源和柔性电子领域。主要产品为应用于逻辑、存储、3D-IC、化合物等先进制程的半导体ALD设备和技术,应用于柔性电子和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薄膜设备及量产解决方案。
微导纳米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公司在欧洲及亚太地区均有所布局。“光伏发电性能取决于光电转换的效率,谁能够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发电,谁就能成为未来光伏行业的引领者。”黎微明介绍,目前主流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的理论极限约为29.43%,叠层电池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高效光伏电池技术,而实现该项工艺关键的装备之一便是镀膜装备。
据了解,受制于技术垄断,中国光伏产业很长一段时间都依赖于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大量进口镀膜设备。为推动我国ALD技术产业化,微导纳米攻坚克难,历时近两年磨砺,最终实现了ALD技术在叠层电池方向的量产应用,推动国产核心ALD设备反向走出国门。如今,旗下产品几经迭代,工艺日臻纯熟,已跻身于全球高效电池生产核心设备之一,在同类型产品中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微导纳米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同样表现不俗。首台应用于先进节点的ALD装备已通过国内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某龙头企业验收,设备性能和关键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同类设备水平。
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与公司注重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据了解,微导纳米拥有研发人员近人,占员工总人数的40%,其核心研发团队获评年江苏省双创团队。微导纳米还被认定为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ALD技术的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九十余项专利授权。
“我们还专门成立了产业化应用中心,它是一个真正的创新中心,通过这个中心,不断开发一些创新性的材料工艺和设备技术,从而帮助国内客户在全球市场实现技术的追赶甚至超越。”黎微明说。他表示,希望由*府牵头,国内能够成立一个统筹的研发机构,通过这个平台,让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研究最先进的技术,实现成果共享,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协同,最终提高产业竞争力。
科创新声
加快场景应用,发挥科技抗疫硬核作用
眼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无锡面临着极大的“外防输入”压力,各级各部门、企业、市民等方方面面为抗疫投入了大量精力。打好疫情防控歼灭战、持久战,应该发挥好科技抗疫的硬核支撑作用,特别是要加快场景应用,让科技渗透到抗疫的各个环节,提高抗疫的科学性、精准性。
从无锡来说,抗疫工作中一直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比如,在三联生物、卡尤迪、奇天基因等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无锡具备了新冠病*检测全链条技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核酸检测效率。中国电科五十八所研制开发的硅基微流控PCR芯片,能提供快速、准确、多病*联检的检测系统解决方案,让新冠病*检测具有更高的普及性和更低的检测成本。
许多城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大了科技应用力度,一些城市好的做法值得无锡借鉴。深圳市发挥辖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创新实力强的优势,在溯源流调、核酸采样检测、隔离酒店管理、公共场所人员进出管理、入境物品核酸采样等多个环节,加快科技抗疫产品研发和场景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深圳一些街道在小区、道路卡口处设置了“电子哨兵”查验系统,手机一亮码就能快速识别通行人员的实时体温、健康码状态、核酸检测结果和疫苗接种等信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研发出无接触乘梯解决方案,在原有实体电梯楼层按键上基于红外和图像识别技术感知用户按键动作,用户靠近实体电梯按键的过程中,即可完成识别并触发电梯的目的楼层,保护用户乘梯安全,极大地规避了交叉感染风险。
各类抗疫“黑科技”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抗疫的效率,节省了低效成本投入,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医务人员的负担,也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可以说,只要敢想敢创新,就会不断有新的抗疫“黑科技”涌现,它们不仅能在抗疫中发挥作用,在企业、社区的日常管理中都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针对国外入境高风险货物等进行病*检测的需求,有企业开发出了全自动智能核酸采样机器人,为港口实现货物无人化核酸自动采集、自动搬运、自动消杀等提供了解决方案,避免了物传人的风险。无锡拥有机场、高铁、港口等立体交通运输系统,物流业发达,在疫情防控中对外来货物的防疫压力较大,如果能应用类似的智能核酸采样机器人,可以有效提高货物防疫效率,减轻海关部门、物流企业的防疫负担。
无锡以制造业见长,工业门类全,拥有一批大院大所和创新活力强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又在加快推进“数字无锡”建设,科技抗疫场景应用可作为“数字无锡”建设一个大有可为的发展方向。科技、工信等部门以及各个板块,应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奖补力度,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分批次推出“揭榜挂帅”项目,鼓励企业在抗疫领域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并为企业提供便捷的应用场景,以此实现抗疫和企业发展的双赢。抗疫“黑科技”本领无所谓大和小,关键是实用。一块小小的防雾湿巾在抗疫中也能发挥大作用,可以让医用护目镜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下长时间防雾。类似这样的新技术新产品越多,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就越精准高效,就能带动更多企业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让城市更时尚、更有科技范,让企业和城市结为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来源:《科创周刊》第五十六期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市科学技术局联合主办
记者:朱洁、张安宇、石洪萍
主编:朱洁
原标题:《科创周刊(56)丨为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蓄力,江阴全力打造创新载体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