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宁海古城
宋朝地理学家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记载,“宁海城,在海陵县东南一百里,周围三里……”很明显,在扬泰岗地,即现在泰兴地块上曾经有一座古城——宁海城。王象之(-),南宋婺州金华人,庆元二年()登进士第,历长宁*文学、江西分宁、江苏江宁知县,为官几十年,接触到南宋大量的官方历史、地理文献,故书中所载可信度较高。《舆地纪胜》初稿成*定十四年(年),至宋理宗宝庆三年(年)完稿。
又据《续高僧传·释法响》关于“宁海”的文字记载:“海陵宁海二县,各延供养……(宁海)县东南山起寺,号曰定山”,定山即现江阴市定山,当时泰兴、靖江、江阴都没有建城。光绪《如皋县志》记载,“宁海废县,在如皋县境南。”《南通成陆》内也记载了“宁海”古城的所在地。
清朝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23,记载了从公元年开始,历代王朝在扬泰岗地设置的县城,有5座——临江、蒲涛、江阳、宁海、齐昌。其中临江,如皋之东南;蒲涛,通州之西。光绪年间编撰的《通州直隶州志·山川志》确证南通之白蒲镇,即为西晋之蒲涛县城,并有居民挖掘出的古城砖为凭。而江阳、宁海、齐昌等古城,却没有确切的记载。
翻看唐代以前扬州的长江下游岸线图,发现孤山镇、如皋市、*桥镇三地可连成一块三角区域。而释法响的出生地——泰兴珊瑚镇禅师殿村,正处在这个三角区域内。结合《续高僧传》的记载可大胆推测,这片区域极有可能存在一座古城,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宁海古城。这座消失的宁海古城,就在*桥东南的珊瑚镇境内,是以禅师殿村为中心的周围区域。禅师殿村原隶属泰兴宁界乡,现宁界乡被裁减,并入了珊瑚镇。“宁界”的“宁”是不是“宁海”的“宁”,有什么历史渊源,已经很难考证了。
当时没有泰兴县,但有海陵郡,海陵郡下辖建陵、江阳、海安、如皋、临江、蒲涛、宁海等县。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隋朝立国,开皇初年海陵、临江、如皋三县并入宁海城,隋朝时期,这座宁海古城曾是苏中地区的首府。李唐王朝建国后,又是死人无数,唐初宁海县再度弃置,数县并一县,复归海陵县。
四象俱全
古老的秀才港曲曲弯弯,可称得上是“九十九曲九十九湾”。让人震惊的是,以珊瑚庄为核心的秀才港流域,居然可以找到疑似古人造城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布局。对于唐医生这种说法,泰兴市知名作家周新天提出:有附会成份。唐医生解释:读到泰兴东乡,*桥东南分界、珊瑚某地可能存在一座“消失古城”文章(作者徐新标),想到古人造城不可能随意随性,另外翻看各种资料之后,初步确定这座城就是消失一千三百多年的“宁海城”。根据当时社会制度,宁海城是三里规模的“县城”,如此规模的城市,正常旁边必有一条可以运输,可以提供生活用水的河流,结合珊瑚镇秀才港一些古老传说,以及当地充满南北朝文化符号意味的村名:王锡夼,戴无周夼等,推论性认为如果有城,当在珊瑚镇漾港周围。即便此城已经消失一千三百多年,如果真在珊瑚镇某地,肯定会存在“蛛丝马迹”,首先想到漾港周边的几个著名建筑:禅师殿,张王庙,万年(乌龟)夼(现为靖江季市镇青龙寺附近),使用谷哥卫星定位地图进行地理测量时,惊奇地发现,三个谷歌地图上的地理点之间,居然都是3.5公里,以之类推,找出的第四个点更让人称奇,居然是一个叫“朱家湾”的地方,实地考察发现“朱家湾”是一段小湖泊名字,非某个村庄名字。考虑到这段朱家湾水面特殊的形体:巨大椭圆,叫“朱家湾湖”更为准确,但当地没有一户姓朱,怀疑是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把“雀”叫成“家”,实际名称应该叫朱雀湾。
朱雀湾的“点”出现之后,风水四点,点与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都是相对精确的3.5公里,而且遵行勾股定理,难道巧合可以巧合成这样?
南北朝后期,大乱,处于沿海边陲的临江、宁海人口锐减,且随时面临长江洪涛的冲刷。到李唐王朝创建时,临江、宁海二城,或因自然天灾,或因人祸,被裁撤或兼并,部分地区并入海陵,部分地区并入如皋县。如现在的珊瑚镇,曾一度并入如皋管辖。但一个古代地名的消失,必然带来一些文化、文明信息的遗落与传承!
珊瑚镇秀才港流域一直流传着“七秀才”之说。周边七座村庄以这些“秀才”的名字命名,有王锡夼(读匡,洼地之意)、万年夼、李广夼、李兆夼、孙无终夼、戴吴州夼、胡瑗夼。例如王锡是南朝名臣。孙无终,南朝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引路人。胡瑗是如皋宁海乡人,北宋理学创始人、教育大家,王安石称他是与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这座消失的宁海古城诞生了释法响、胡瑗等一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还有传颂至今的传奇故事,这些历史积淀在泰兴珊瑚镇秀才港流域的几平方公里,用一个个大气亮堂的名字记录下了永久的印记。
作者/来源:曹大宝爱学习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