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这个国庆假期,“天下第一村”江阴华西村里,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天南海北的游客来到华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华西村号——华西村原当家人吴仁宝老书记生前居住的地方。正是在这座旧屋里,他带领华西村民,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奇迹,也铸就了一个共产*人一心为民奋斗终生的时代传奇。
吴仁宝,一个*员,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十一”前夕,吴仁宝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信仰铸*,
“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
“华西的天,是共产*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每当《华西村歌》响起,华西村村民们都会暂时停下手中工作,轻轻跟着哼唱。
30年前,吴仁宝创作了这首歌词,如歌所唱,凭着“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的坚定信仰,他带领大家把华西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
“一个人要有信仰。我就信仰共产*,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半个多世纪勇立时代潮头的改革开放探索者,吴仁宝从来都是大张旗鼓地袒露他对社会主义坚贞不二的信念。他一生获得荣誉无数,但他说,最满意、最看重的,始终是“先进共产*员”这个称号。
对于奋斗者来说,有了信仰就有了指引前进道路的指针。几十年里,吴仁宝带领华西村实现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他始终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理想信念,弘扬先进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把华西人从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现代农民。吴仁宝用自己的毕生奋斗,让强村富民的美好梦想变成了华西大地的生动实践,向亿万中国农民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模样。
与时俱进,
献身“天下第一村”
“上世纪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这是华西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也是吴仁宝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奋斗轨迹。
上世纪60年代初,华西村人穷村破,吴仁宝带领村民平整土地,用7年就完成了15年远景规划。到年,华西粮食亩产达斤,人均分配口粮斤,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
吴仁宝认为,仅靠种田不能彻底脱贫,必须发展工业。年,一个小五金厂在华西诞生了。为了避免工厂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吴仁宝把厂址选在一处林木环抱的僻静场所,有人来检查工人们就关了工厂,到地里干农活儿。靠着这个“隐蔽工厂”,华西用9年时间让村民人均收入从元上升到元,盖起了江阴地区第一座5层高的教育大楼。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在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吴仁宝都坚持解放思想,从华西实际出发,把贯彻*和国家方针*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大多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分散经营,华西村结合人多地少的实际,提出发展集体经济,把全村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工作。
年,全国掀起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提出“抓大放小”,华西村则根据本村情况实行“抓大扶小”,重点推行“一村两制”: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搞个体,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年7月,“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开创了“村庄上市”的先例。
共同富裕,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作为一名生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基层干部,吴仁宝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造福农民的伟大事业。
在吴仁宝的率领下,华西村先后成为中国第一个“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在这一方土地上,居住着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他在全国农村中率先实现“学有优教、劳有高得、病有良医、老有保养、住有宜居”,使华西村成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幸福的华西人从没有忘记老书记的叮嘱:华西人富了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欠发达地区。
从年开始,在吴仁宝的倡议推动下,华西村采取“一分五统”的方式,陆续把周边的相对落后村联合起来,组建“大华西”,帮助他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原泾浜村村民周虎说:“现在一年挣10万元,以前几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钱。”
在吴仁宝的推动下,华西村积极通过挂钩扶贫、开发扶贫等方式建设“省外华西村”,每年邀请中西部地区村支书到华西村免费学习培训,带动更多的农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强村,富民,吴仁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对人民群众的誓言。多年来,无论是在华西建村之初,还是在华西富裕之后,他始终坚持“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房子”,各级*府批给他个人的奖金1.3亿元,他全部留给了集体。当华西村民陆续搬入别墅时,吴仁宝和他的老伴,却一直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末建造的旧房子里。
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怀,还有一生为民的追求,吴仁宝在去世6年后的今天,仍然被华西人挂念,仍然“活”在大家心中。
本报记者马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