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纪事”由江阴市档案史志馆主办
最近,相信不少喜欢登山的市民已经发现黄山上在搞大动作,从远处看甚至能看见数架高耸的吊车。
询问一番后才了解到原来是在进行黄山炮台旧址修缮和与环境整治工程。
▲修缮中的黄山炮台旧址
黄山,相传以战国时受封于此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之姓得名。此山临江而立,控江扼流,海拔91.6米,西衔鹅鼻山、君山,东连肖山、彭公山、长山、巫山,长江在此骤然收缩,江面最狭处仅宽1.25公里,故此地有“锁航要塞”之称。
▲古今黄山区位图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就在黄山的席帽峰上筑石室,作为江防烽火台之所。从南北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驻屯水师。南宋绍兴元年(),开始在黄山上设置烽燧处所。
明代中叶起,东南沿海地带常受倭寇侵扰,江阴军民在黄山构筑烟墩作为预警之用。崇祯八年()时,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意图从长江中游向下游发展,朝廷在黄山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共11门。
▲江阴古炮台遗址
清康熙二年(),在黄山及巫山、谷渎、夏港、新沟、申港、芦埠港设炮台。十二年(),在黄山、肖山等处设烟墩22个,供了望报警之用。乾隆年间,在黄山附近南北两岸设35个汛,由绿营军驻防。
▲年《江阴县沿江港汛图》
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黄山、石牌、黄田港等地增修或加固炮台,设有各类大炮近尊。二十二年()在小石湾赶修小炮台2座。二十三年(),又在江边从黄山到鹅鼻嘴修筑炮台15座,配置万斤铁炮56门,后遭太平军破坏。
▲小石湾出土的“耀威大将军”万斤铁炮
同治十二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清政府为预防外舰经长江入侵,在大石湾、小石湾等地傍堤修筑暗炮台。光绪九年(),设立水炮台,十三年()又添设明炮台于东西两山。二十年(),在黄山之巅及东西两山续设大炮及快炮,并任命要塞总台官,聘用洋教练。
▲黄山炮台磅前膛炮阵地及炮勇和洋员,约摄于年
至光绪二十二年()时,江阴炮台,南岸分东山、西山两处,西山称小角山炮台,计6座;东山称黄山炮台,计7座。北岸有十圩港暗台1座、天生港明台2座。两岸总计炮台16座,黄山炮台具有了一定规模。
光绪二十六年()在黄山下筑火药库,光绪三十年()在肖山下创设水雷、工程等营,附设水雷学堂,后又在马鞍山下造无烟药库。以黄山为主体的江阴要塞,此时包括靖江八圩、南通狼山、常熟福山和江阴的花山、秦望山等及其附近地区,由东至西编列队号,共划分4路。
▲清末江阴黄山炮台安置的8英寸速射舰炮
年10月19日,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军舰停泊在江阴黄山港,检阅黄山炮台,并前往城内桐梓堂发表演讲。
▲油画《孙中山在江阴》,徐剑鹏绘
年1月下旬,直奉军阀混战时,占据黄山炮台的奉军白俄炮手,向固守在江阴城内的直军开炮射击,民众死伤无数,兴国古塔顶部也被炮弹击中成为如今笔尖形。
△奉军炮手轰击江阴城
“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吴淞炮台失去作用,江阴要塞成为长江第一门户,南京国民政府加紧了江阴黄山炮台的配套设施建设和要塞炮的现代化。年5月份,被誉为民国海军“黄埔军校”的电雷学校迁至江阴黄山下,该校所属鱼雷快艇部队在抗战初期多次主动出击,曾突袭日寇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
△鱼雷快艇大队在江阴江面训练。
淞沪会战爆发后,江阴要塞与日本侵略军作战3个多月,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神话,但江阴炮台和防御工事也大部毁伤。民国26年()12月2日要塞弃守时,抗日守军将可运走的钢炮和器械运往仪征,并将工事销毁。
△日军占领黄山炮台。
抗战胜利后,江阴要塞司令部于年重建。年4月22日凌晨,江阴要塞官兵在共产党员唐秉琳等人为首的地下党策动下阵前起义,有效地配合了解放军的渡江作战。年11月江阴要塞撤销,黄山炮台成为历史遗迹。
△年5月1日,要塞起义部分有功人员合影。
年12月7日,罗瑞卿到江阴黄山炮团视察战备工作,期间指出黄山是军事要塞,应该保护好,不能继续炸山取石。
江阴黄山老照片
以下照片均由顾之翔先生提供
△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官兵在黄山上进行测量训练,远处为标校塔
△年黄山坡道
△年黄山公园大门
△上世纪90年代江阴长江大桥未修建时的小石湾、鸡头湾
如今,硝烟散去,江山换貌,而残存的明清古炮台、指挥所、暗堡、明壕、哨所、弹药库等战争遗迹依然尚存,为黄山平添了别样风景。纪事君也期待黄山古炮台早日修缮完工,与市民游客重新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