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名不见江转,芯片小镇崛起50年
TUhjnbcbe - 2024/5/14 9:06: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长三角地区,从不缺奇迹。这里有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省浙江,经济实力超强的地级市苏州,以及知名度超高的村庄华西村。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华西村坐落的城市是江阴,它也是全国半导体实力强劲的县级市。

江阴不是一座“知名”的城市,它的面积仅占全国的万分之一。但在这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年GDP高达亿元,几乎与部分省级行政区水平相当;也是在这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坐落着全球第三、中国第一的半导体封测龙头——长电科技。

江阴有长电,但不只有长电,江阴市拥有着IC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以及配套材料辅料(化学试剂)、制造、封装测试和最终产品等环节构成的基本完整的IC产业链,其中以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为主体。在产业链不同领域涌现出若干市场影响力较大的龙头企业。

区区一个县级市,50年来孕育着高新知识密集型产业,江阴为何有着如此大的魅力?

江阴水土养长电

年,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晶体管厂的小高潮,江阴地方政府创办的长江内衣厂也不甘寂寞,也办起了晶体管厂,这便是长电科技的前身。

晶体管厂出乎意料的发展很好,甚至由于在我国同步卫星发射中作出了贡献,在年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在那个时代,这个荣誉对晶体管厂而言是无上光荣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确立,大批具有先进技术的外资半导体企业的产品涌入国内半导体市场,当时除了具有国资背景的华晶集团,其他晶体管厂则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以致濒临倒闭。

为了生存下来,从年之后,江阴晶体管只为华晶做配套服务。如果只有华晶一家客户,这对江阴晶体厂的发展而言极具风险。到了年,江阴晶体厂也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市领导、厂方代表以及工人代表各方意见均表示厂子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物色新的领路人成为了当下的首要任务。

于是一个32岁的年轻人临危受命,成为日益衰败的江阴晶体管厂长,他就是王新潮。在此之前,他在江阴市第一织布厂参加工作。长电科技能够走过“晶体管”时代,成长为领先的芯片封测企业,王新潮的功劳可谓最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他开始推动工厂大力发展分立器件封测,使其逐渐成为国内分立器件封测龙头。

困难中抓住江阴政策的救命稻草

成功路哪有一帆风顺的。一直靠着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发展的长电在年上市之后碰壁,本来想到的就是利用长电科技的规模成本优势,拿出了1.72亿大打价格战,试图将潜在的小竞争者挡在局外。然而,这招并没有让王新潮得到想要的结果,反而使长电伤痕累累。

在年,当看到江阴政府有关鼓励电子元器件“贴片式”制造的文件后,王新潮当机立断投入6亿元改造当时市场主流的“直插式”元器件生产线,这次大胆的改造在年大显神威。这是因为在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中,“贴片式”集成电路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分立元器件的数量,而且用机器取代了以往需要大量人工在电路板上安插分立元器件的过程,极具市场潜力。当其他厂商都还在匆忙招聘工人更换贴片式设备时,而长电科技却又一次抓住了先行的机会,这是长电科技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长电为内核,孵化出整个IC产业带

目前,长电科技、长电先进、新基电子、新顺集成电路、新晟电子、康强电子共同形成了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封装生产技术、材料和装备、电子摄像头以及智能仪表等多个相互渗透支撑的产业领域。

江阴市IC产业集群已逐渐积累形成独特的地方产业竞争优势。并探索出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多样化途径。年,江阴市IC产业的龙头企业长电科技实现了对国际IC封测行业的领先企业新加坡星科金的跨国并购,推动江阴IC产业集群形成了由中芯国际、中芯长电、长电科技组成的“IC制造——中段Bumping——封测”一体化产业服务链,推动其向世界一流集电路生产基地迈进,形成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江阴信邦电子为更好地技术、产品升级,不惜放弃大额的低价值客户订单,只选择同高端客户合作,以摆脱低价值链的锁定。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是江阴IC企业谋求自身升级的重要方法。瀚宇博德、信邦电子、润玛电子、金泰电子等一批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专注全球细分市场,以实现对全球产业链的有效承接,使其产品和服务在站稳国内市场的同时,打开了国际市场。

不遗余力培养最紧缺的人才

江阴作为20世纪80年代“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江阴高新区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尖子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世界级科技大师更是缺乏,加之目前江阴地域不广,交通不够发达,受常州、张家港、苏州、上海辐射的影响,人才引进较为困难。全区无论是高学历人才密度还是科技人员基数都相对较低,研发人员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随着被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江阴高新区虽然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科技人才的缺失问题也更加显现。然而,江阴高新区从不回避问题,清醒地认识到,高新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科技人才,形势逼迫高新区必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全区先后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大批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目前全区已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余人,其中诺贝尔奖得主6人、两院院士19人、国家相关计划专家24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6个、江苏省“双创博士”18人,为区域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政府提出《江阴市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培育计划》,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科技小巨人”企业的跨越发展;推进“人才强企计划”、“院士聚集计划”以鼓励高端人才集聚和产学研合作;落实省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建设科技金融体系,以完善创新创业体系,推进该市的科技创新创业;此外,江阴市还投入专项资金进行专利资助,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城市的创建。

江阴市现有院校(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等)和科研机构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函授、MBA等形式,将知识和信息传输给企业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江阴市现有“东南大学-长电科技研究生班”、“清华大学-长电科技封装技术研究中心”等人才培训和技术研发机构,保障了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高水平和高速度。此外,通过教育和培训,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素质,而且加速了知识和信息在区域内的快速扩散,为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增加了江阴市IC产业集群的人才存量。

江阴精神助江阴半导体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江阴市开放的社会风气十分活跃,给一批最具活力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创业的冲动,在区域内涌现出大量的IC新技术小企业。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江阴市产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区域文化,即敢闯敢冒、理性思维、面向国际化的“江阴精神”。正是这种江阴精神激励着区域内人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一批大学教师、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大胆地走出“象牙塔”、实验室,直接参与创办企业。这些率先下海的高层次人才,不仅使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促进该技术的产业化,也是区域内的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不断探索企业的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在江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产业集群是一种积极参与全球分工而又与本地社会文化高度融合的产业聚集。产业集群带来的地理邻近与关系邻近缩小了企业间的物质成本与交易成本,专业化生产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生产规模与生产力。这给中国发展半导体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不见江转,芯片小镇崛起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