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6/23 17:40:0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⑧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重大原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长期战略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更加自觉地把各项工作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来定位和谋划,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埋头苦干、奋勇前进,用新的奋斗开创泰州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奋进新征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理解内涵、精准把握外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始终在政治上忠诚竭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更加坚定自觉地把“两个确立”铭刻在内心中、落实到行动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始终在思想上对标对表,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始终在行动上紧跟紧随,坚持一切行动听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壮大实体经济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产业主攻方向,统筹沿江和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着力在扬子江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塑造特色优势,持续深化“三比一提升”行动和“亩均论英雄”改革,突出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一个产业体系”就是大健康产业体系,坚持以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全力争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大健康产业达到亿元规模。“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一是打造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市船舶产业研究院和国内国际船舶交易中心,推动泰州由“造船大市”向“造船强市”转变。二是打造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持续放大长城汽车龙头作用,努力打造生产链条最完整、零部件集群生产最齐备和供应生产能力最强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三是打造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全力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延伸发展工程塑料、电子新材料,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四是打造光伏和锂电产业集群,聚焦高效晶硅光伏太阳能、锂电等产业,大力招引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做大产业规模。到“十四五”期末,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力争突破亿元规模。推进融合发展展现城乡建设新形象紧扣城市能级提升,全市域推进空间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高效流动,形成分工有序、协调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以打造“一轴一核三极三城”为引领。统筹推进金融商贸、城市新中心、高铁枢纽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打造凤城河文化核,持续增强公共服务、消费、金融、科创等载体功能,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管理精细智能,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对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对产业发展的承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以实施强镇兴村富民行动为抓手。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打造1个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均衡、经济繁荣发达的乡村振兴先行市(区),10个特色产业强、综合服务强、综合治理强的“三强”中心镇,个收入好、生态好、民风好的“三好”示范村,带动面广量大的普通乡村加快建设步伐,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生活更舒适。以建设现代化疏港交通体系为支撑。把交通线与城市轴、产业带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由高铁、过江通道、沿江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高等级内河航道等构成的综合型片区交通网络,积极做好北沿江高铁建设服务保障,做好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过江通道“三条过江通道”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和全国运输大循环。加快创新驱动厚植科教人才新优势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有效打通从教育强、科技强、人才强到产业强、城市强的发展通道。持续擦亮教育“金名片”。泰州是教育之乡,教育决定着泰州的今天,也决定着泰州的未来。我们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聚力做强科技“硬支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企业科技创新积分应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先导区建设,充分发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离岸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支持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围绕核心产业做强产业衍生,围绕产品升级增加数字内涵,围绕核心工艺提高智造水平,为企业发展插上“数字翅膀”。全面构筑人才“强磁场”。坚持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健全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深化拓展“泰州日”系列活动和“凤城英才”计划,围绕校地校企对接交流、项目立项、服务保障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支持,不断提升人才归属感、认同感,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永葆为民情怀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宽增收渠道,让老百姓腰包更鼓。大力推动产业富民、技能富民、政策富民,鼓励勤劳致富,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公共服务,让生活品质更好。把握好民生工作的精准度、精细度、平衡度,围绕群众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