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铁十四局上海机场联络线2标盾构隧道施工现场,盾构司机王震正操纵着长米、重吨的“新穿越号”盾构机向前掘进,身后块管片拼装而成的米成型隧道,不渗不漏、内实外美。
作为上海这样一座长三角龙头城市的首条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承载着不一样的使命。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竞争力,优化市域交通运输结构,服务长三角城市群。
襟江带海,通往美好未来。在这片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奋发的中铁十四局建设者正动力强劲奋进美好新时代,汇聚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加速
展开上海机场联络线线路平面示意图,全长68.6公里的线路连接虹桥与浦东两大综合交通枢纽,途经闵行、徐汇、浦东新区3个区。其中,长米的2标盾构隧道全线并行沪杭高铁。
“沪杭高铁是中国最繁忙的铁路线路之一,最小行车间距3分钟,对盾构施工沉降控制要求极高。”中铁十四局项目负责人葛照国表示,隧道与高铁最小距离仅8.1米,为目前国内首条小间距、长距离并行运营高铁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难度大、标准高。
他们量身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穿越号”盾构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开发应用智能监测系统,对掘进过程中的周边环境、地质变化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分析,及时调整盾构机切口压力、掘进速度、泥水参数等,实现了隧道最高日进尺19.2米、月进尺米。
“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经验,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驶着“地下蛟龙”,驰骋在这片活力四射的“江河湖海城”之下,助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提速。
日前,世界级跨海工程甬舟铁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力推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宁波舟山一体化、同城化,支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其中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金塘海底隧道有12.2公里采用盾构法,14米级盾构机将穿10万吨级金塘主航道而过。
超大直径盾构海底对接、长距离独头掘进、高水压海底穿越……中铁十四局建设者携带“独门绝技”直面诸多“拦路虎”,总结形成的“五大核心技术群”、“六大核心技术”,院士专家、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盾构作业组成的“四支人才队伍”,“互联网+大数据”搭建盾构数据监控指挥中心等,都将为世界级工程的建设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地下蛟龙”畅通长三角“毛细血管”
如果说铁路让城市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那么地铁的建设,则拉近了城市的每个角落,畅通了城市内部的“毛细血管”。
11月10日,中铁十四局参与建设的南通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从此,南通步入地铁时代。线路的开通,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拓展了南通市民的生活空间,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中铁十四局建设者在长三角区域集结了超50台盾构机,“盾行”在城市之下,服务于“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从“最强换乘王”上海地铁18号线,到“县域经济首条全城穿越的地铁线路”苏州地铁S1号线,再到上海、杭州、常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轨道交通的“连线成片”“加快成网”,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驶盾构机下穿城市繁华区、地质复杂区,解决了一系列的施工难题,多次创造新纪录、新标准。
在南京,从地铁1号线到地铁11号线,中铁十四局先后参与了12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成为南京地铁从无到有、从线到网的参与者、见证者。总长米的南京地铁10号线过江隧道,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单洞双线大盾构隧道,面对掘进断面大、隧道长、水压高、透水性强、局部埋深浅、工期紧的特点,中铁十四局建设团队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创新科研成果,先后捧回詹天佑奖、国家技术发明奖。
在上海,地铁23号线江川东路站已完成41幅地下连续墙施工,南汇支线5标段已完成组三轴搅拌桩槽壁加固施工,两项工程将串联多个核心区域,加强沿线协同发展,助力长三角越来越“通”。
“盾构方案”打通长三角发展难题
长三角水网密布,河道交错,过江难,一直是制约城市跨江发展的瓶颈。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这一愿景,中铁十四局用“大盾构方案”服务“过江通道”建设,以盾构穿江的方式助力“两岸融合”。
据统计,在长三角地区,中铁十四局已建成过江隧道工程8项,此刻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海太长江隧道等5项工程也在同时加快建设。
在江阴靖江长江隧道施工现场,“匠心一号”盾构机已累计掘进米,完成总长度的65%。建成后,对缓解江阴长江大桥交通压力,加快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促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安徽芜湖过江隧道施工现场,“皖江复兴号”“皖江奋斗号”演绎着“双龙穿江”的壮观景象,左右线盾构隧道均掘进近米。建成通车后,将成为芜湖加快形成“两江三城”城市发展格局的有力保证,促进江北大龙湾新城的发展,推动芜湖全面跨江发展。
不止如此,通“堵点”,祛“痛点”,补“断点”,安全、高效的“盾构方案”延伸到工程管廊等多个工程领域,成为越来越多超级工程的“最佳选择”,并带动形成集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管养维护于一体的大盾构全产业链条。
在常熟,横卧长江江底的苏通GIL综合管廊工程已安全运行余天,这条“电力蛟龙”已累计输送电量超过亿千瓦时,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全球首次将大直径盾构越江隧道应用于GIL电力管廊,中铁十四局的“盾构方案”,完美解决“驭电过江”的难题。
在苏州,桐泾路北延工程通车日期指日可待,这是世界施工建设史上大盾构穿越运营高铁的“最难案例”,仅前期方案论证就足足困扰了苏州市十余年之久。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驶超大直径盾构机,两次安全顺利穿越运营高铁,累计沉降均控制在0.5毫米以内,助力苏州打通最难“断头路”,创新了我国大盾构施工新技术。
作者:刘福昌李桂香张晓鸣
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